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娱乐

杂技剧《战上海》首登北京舞台,惊险好看中呈现上海解放故事

2021-05-10 14:07 编辑:u008 来源:北京日报

今年央视元宵晚会的大轴节目,一群杂技演员全身涂成金色,用高难度动作塑造出革命英烈的群像,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5月8日晚,这一节目所在的完整大型杂技剧《战上海》首次来京,在天桥艺术中心上演,演员们用精湛的技巧演绎了上海解放战役中可歌可泣的故事。

杂技剧《战上海》剧照。

杂技剧《战上海》由上海杂技团、上海马戏学校出品,是一部红色题材的剧目。它用杂技、戏剧、舞蹈等多种元素,讲述了上海解放战役的过程,激烈的战争场面和悬疑的谍战情节在剧中都有体现。

这无疑是一次富有创新精神的创作。《战上海》中,杂技和戏剧的结合非常紧密。如果只看杂技技巧,剧中运用的就是柔术、爬杆、转圈、绸吊、叠罗汉、杂技自行车等常见的技巧,但令人称奇的是,这些技巧被巧妙地融合在上海解放战役的故事中,毫无违和感。如果不走进剧场很少有人会想到,一位地下党伪装成厨师在和敌人周旋时,会恰到好处地表演出转盘子的技巧;传递情报的桥段中,刚好融入手帕变玫瑰花的近景魔术;讲述男女主人公爱情故事的场景,两人用手拉着水粉色的绸缎,飞到半空中旋转、悬吊,配以动听的抒情歌曲,场面惊艳而唯美。

剧目共有8个场景,演员们在舞台上一个接一个地呈现高难度动作。宴会的场景中,演员们可以穿着高跟鞋爬杆;攻城的战斗中,演员们在摇晃的软梯上攀爬。这些表演让观众感受到了杂技艺术的难、险、奇,又刚好与解放军艰难战斗、冒死拼搏的紧张刺激相融合。每每看到演员们完成惊险无比的动作,就仿佛看到人民解放军离胜利更近一步,剧场中都会爆发热烈的掌声。

上海本地的特色也在剧中得到充分展现。除了穿插《夜来香》等音乐片段,表现出旧时大上海的风光,《战上海》中还有一场发生在弄堂里的对战,窄窄的弄堂里挑起竹竿,竹竿上挂满衣服,一看就是老上海的街巷。这个场景中,杂技演员们甚至在舞台上表演出了慢动作视角下的对战,演员们以近乎悬空的姿态在空中慢速旋转,舞台背后的屏幕上也以慢速播放街巷背景,仿佛把电影中的慢动作镜头搬到了舞台上。

最终,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全身涂满金色的演员呈现出雕塑般的质感。突然,一只雪白的和平鸽从上场口飞出,准确地落到一位演员的手上,一座英雄的丰碑矗立在舞台上,观众席中又一次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链接

京沪文艺工作者畅谈《战上海》

昨天,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等承办的“京沪两地主题文艺创作经验交流暨杂技剧《战上海》观摩座谈会”召开。会上,各方人士就该剧的创作畅所欲言。

总编导李春燕介绍,该剧创作时的最重要原则,就是杂技技巧要为戏剧服务,“我们的演员不是没有绝活儿,但绝不是有好的技术就都用,而是每个技术都要与故事融合。”李春燕说,为了让《战上海》更像“剧”,主创们甚至减少了过度炫技的时长,把最适合表现情节的表演留了下来。

北京市文联原副主席、北京杂技家协会原主席李恩杰说,20多年前,杂技界就提出杂技剧的探索,但很多作品依旧是杂技和故事“两张皮”,“很多人不承认杂技剧是剧,那确确实实不叫剧,它没有故事,没有主线。”李恩杰说,《战上海》避免了杂技和故事“两张皮”的问题,“为杂技剧的探索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成为了一个成功的案例。”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教研室主任邵燕君特别赞赏剧中慢动作的处理。她认为,这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暗号”,一下就让在“二次元”网络背景中成长的一代产生共鸣,让年轻人觉得他们和做杂技的人是有共同密码的,是能接上茬儿的。

(原标题:融合杂技、戏剧、舞蹈等多种元素,杂技剧《战上海》首登北京舞台 惊险好看中呈现上海解放故事)

来源:北京日报 | 记者 韩轩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