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地坛医院曾因传染病遭周边反对 居民路过都捂鼻走(图)

2014-12-17 16:28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2014年12月17日   北京地坛医院是北京市第一家整体搬迁到五环外的大医院。2008年,北京地坛医院搬到东北五环外的北皋地区,在一片荒地中分外抢眼。6年过去了,周围的荒地已经变成了居民区,而地坛医院也从原来的传染病专科医院发展成全能医院,门诊量年年攀升,非传染病患者越来越多。这家医院现在到底如何,本报记者决定去走一走。

48212

故事:忧新址荒 开诊首日曾担心没患者

本周一早8时,东北五环外的北京地坛医院门诊楼里已经热闹起来,儿科门诊外,已经有家长带着孩子在候诊;肝病诊区,医生已经开始接诊患者;发热门诊独立在门诊楼外,透过玻璃墙望进去,医生正在有条不紊地给患者服务;围绕在办公楼、门诊楼、病房楼周围的400多个车位几近饱和;大门外,已经有车辆开始等位……

这种场面放在6年前,可想都不敢想。

2008年,北京地坛医院从安居了多年的地坛公园北侧整体搬迁到五环外。其实,地坛医院并不是一家新医院。地坛医院成立于1946年,当时名为北平市立传染病医院,1989年更名为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迁址到北皋。没有搬迁时,地坛医院就是一家传染病专科医院,在上世纪90年代初增加了外科、妇产科,主要面向肝病等传染病患者,当时医院每天的门诊量只有四五百人。

2008年6月27日,北京地坛医院新址落成。医院的占地面积由原来的55亩增加到135亩,建筑面积达到7.4万平方米,是原址医院的近3倍。搬迁后医护人员由原来的730人计划增加至1100余名,病人床位数由500张增加至600张,需要时可增加到840张。

医院的地儿大了,但医务人员觉得太荒凉了。2008年9月下旬,北京地坛医院正式启用。开诊第一天,很多医务人员担心,“这么远,能有患者来看病吗?”有的医务人员私底下给当时的院领导建议,“要不要咱们专门通知一些患者来就诊,给壮壮场面啊?”

当然,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好在开诊第一天也有400多名患者,虽然这400多人分布在院区中一点都不显眼,但医务人员还是觉得很鼓舞。

治名声荒 把居民请进来打消顾虑

地坛医院刚刚搬迁到北皋时,周边的居民虽然不多,但对医院意见不小,甚至在医院建设时期就有人反对,他们最大的担心是,“传染病医院在我们身边安全吗?”医院启用后,医务人员决定把邻居们请进来看看,让他们了解一下其实“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地坛医院的员工还记得,医院刚刚启用请周边居民来参观后,有一位阿姨说,“原来我路过你们医院的时候都捂着鼻子走……”正是通过把周边居民请进来,他们才发现,原来地坛医院内的标识系统和别的医院不一样:有红线标识的代表污染区、黄线标识代表半污染区,绿线、蓝线标识代表清洁区;地坛医院的智能机器人小车、物流传导系统,能够运送药品、运送标本、污物等,还能够按照清洁、污染物品分开传送,防止交叉感染;有些手术还可以用手术机器人进行……通过了解,增加了居民的信任。

现在,北京地坛医院每天门诊有一半以上患者都是非传染病患者。更有意思的是,这些非传染病患者有很多是地坛医院员工的家属和亲朋好友。员工说,“我们知道,传染病医院的消毒隔离其实更严格。”

拓人才荒 “薅羊毛”得多挑几只羊

2010年,曾经在北京天坛医院和北京急救中心担任过负责人的张永利来到了地坛医院当院长。张永利发现,医院周边5公里没有家像样的大医院,住在附近的居民看病很不方便。“随着北京城市功能的扩展,医院周边的居民越来越多,写字楼里的办公人员越来越多,地坛医院从传染病医院转向综合发展后,不仅要为传染病人服务,还要为周边非传染病的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医院只有科室健全了,才能更好地服务周边居民。不过,地坛医院有些科室缺少领军人才,去哪儿“挖人”呢?张永利想到了天坛医院,他曾经在天坛医院担任过副院长,而且天坛医院的神经科力量非常强大。

张永利找到了天坛医院院长王晨,希望天坛医院能支援他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的建设。王晨很真诚地说:“永利,我支持你!”于是,张永利从天坛医院挖走了3名科室负责人,来到地坛医院搭建了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但很快,张永利发现3个人远远不够,他陆陆续续又从天坛医院挖走了9名医生。挖到第12名医生时,王晨坐不住了,见到张永利,他说,“永利啊,你薅羊毛要多挑几只羊,不能紧着我天坛医院这一只羊薅啊!”

其实,张永利还真不是只薅天坛医院的羊毛,地坛医院从北京急救中心挖来了三名医生搭建了加强急诊科,从306医院挖来了张强担任骨科主任……四面八方的人才汇集到地坛医院的大平台上,他们的加盟不仅让地坛医院传染病患者的医疗难、手术难得到了缓解,同时也方便了周边居民。地坛医院的日门诊量已经从刚刚搬迁时的400多人次,上升到目前的2000人次,其中一半都是非传染病患者。病床的使用率长期超过100%,处于天天加床的状态。来这儿看过病的周边居民颇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家门口的大医院这么好,以后我们可不往城里跑了!”

探访:传染病患者做手术 不再求爷爷告奶奶

北京地坛医院,第六手术室。这里正在进行一台剖宫产手术。

在综合医院,剖宫产手术是一台简单的手术。在地坛医院,也不是大手术,但手术台上的产妇有点特殊:她是一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为她手术的医务人员虽然都很轻松,但一看他们的穿戴,还是会明显感觉到不同:手术台旁的医务人员都戴着面罩,脚上套着靴套,手术服外面还加穿了防水的隔离衣。

以往,传染病患者想要做个手术,难比登天。这几年来,地坛医院综合发展提速,不仅医院周边居民受益,更惠及了传染病患者。地坛医院院长张永利说,医院先后增设了心内科、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五官科等,一家综合医院所具有的基本学科,这里几乎都有,为的就是解决传染病患者,特别是艾滋病患者的就医难、手术难问题。艾滋病感染者小曹(化名)说,他因为股骨头坏死在外地的一家医院治疗了两年,但医院迟迟不给做股关节置换手术。后来,他了解到北京地坛医院可以手术,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北京,没想到很快就住院做了手术,术后第5天就能下床活动了。

北京地坛医院骨科主任张强2012年在给艾滋病感染者做手术时,不慎划伤手指,参加评估的艾滋病专家要求他必须连续三个月服用抗病毒药物进行干预,他挺过了副作用明显的100天,其间还坚持着给感染者做手术。张强说,骨科4年来共为艾滋病患者做了60例手术。从脊柱、髋关节多发骨折、关节置换,到小的肢体骨折手术、微创手术都有。基本囊括了骨科的所有手术类型。地坛医院艾滋病关怀组织负责人王克荣说,以前自家的艾滋病患者要手术,都要到外院找大夫,“我们到处求爷爷、告奶奶。现在基本不用出医院大门,自己都能玩全活儿了。”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贾晓宏/文 takefoto/图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