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服务 > 行业

易车访领克汽车销售副总经理陈思英,揭秘领克是如何做到销量从0到55万台

2021-09-08 15:09 编辑:wyzx 来源:网络

汽车产业进入存量市场,品牌间的竞争格外激烈。对于一家成立仅有5年时间的年轻品牌来说,从0到55万辆,领克在一路成长,有人不禁问,成长中的领克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对于这些疑问,《易·车志》与领克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思英展开了一次深度交流。他表示,高端化突破之路没有捷径可走。一个品牌的高端化进程并不能仅仅凭借品牌定位,更重要的是在产品、品牌、服务等方面,为用户带来更高的价值感和获得感。而领克能从自主高端细分市场中脱颖而出离不开三大因素。

领克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思英

1.从零开始,注重用户

2016年10月,领克由吉利控股集团、吉利汽车集团与沃尔沃汽车合资成立。截至2021年7月,领克累计销量已突破55万辆。陈思英觉得:“领克经过五年的发展,已逐步建立了品牌口碑,拥有55万名用户的支持,这说明领克走在了正确的路上,我相信这仅仅是个开始。”

与2010-2017年国内汽车市场保持高增长截然不同,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速逐渐放缓,并保持了目前的整体微增态势。随着汽车行业转型升级加速及新能源的快速崛起,国内汽车市场到了一个“精细化发展期”,靠一两款“明星车型”就稳坐泰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市场中的产品更加精细化、高端化,同时用户的实际需求更加个性化、多元化。陈思英认为,找到品牌所属的精细化赛道,就还会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作为自主高端品牌代表,从品牌创立之初,领克就着手从“用户品牌”定义,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这并非是一个口号。在交流过程中,陈思英表示:“今年1-7月领克新车销量126098辆,同比增长79.90%。相较于销量数字,我们更关注背后的每位用户。”

他随后分享了三组数据,截至今年上半年,领克品牌的转介绍率达到71%;90后、95后车主占比达81%,领克车型对年轻消费群体的吸引力在加强;此外,领克的复购比例也不错,不少对领克09车型感兴趣的用户同时也是领克01、领克02和领克03的车主。实际上,领克与用户已形成良好的关系,这是品牌最宝贵的资源。

在陈思英看来,品牌与用户应该互相成就,面对“Z世代”的用户,品牌不能单做讲解员,而是引导用户参与,进行双向沟通决策,从细分市场到微分市场,保持对用户,特别是年轻用户群体更精细化的洞察,唯有这样,才能清晰地掌握用户需求,进而满足用户需求。

以领克09智选官活动为例。“领克旗舰型SUV 09将于今年四季度上市,在新车未上市前,我们从领克09俱乐部用户中筛选出18位智选官,这些智选官会参与到领克09产品配置定配中,比如车身颜色、内饰风格配色以及标准配置内容等,这些选择权都交由用户,让他们决定哪些要、哪些不要,降低用户购车门槛。”陈思英表示,车企不能闭门造车,要加强跟用户的交流,有很多工作都是和用户一起推进的。在有了用户口碑做支撑后,领克稳健的销售服务渠道和汽车经销商的合作关系同样对品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提速新能源

今年是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一年,同时,新能源市场政策因素也在不断减弱,品牌、产品和服务正成为消费者购车时考虑的重点。

陈思英在谈及新能源产品布局时,表达了领克品牌独有的理解方式。“目前,考虑到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解决电量忧虑,针对‘里程焦虑’‘充电不便捷’‘购买成本高’及‘安全顾虑’等新能源用车痛点,领克计划主推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接下来,领克09上市后还将同步推出新能源版本。眼下,随着领克全系车型的新能源化,这也更好地顺应了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流趋势。”

不仅如此,在传统燃油车方面,领克今年也推出了多款新产品,包括领克02 Hatchback、领克05+、领克09等。随着新车型的不断加入,这将进一步丰富了产品序列,同时也带给用户更加多元化的选择。

据了解,领克将在日后继续完善产品布局,主要形成“SUV+轿车”“燃油+新能源”及性能车的整体布局,基于CMA/SPA等多样化平台,逐步实现从A0级到D级,从SUV到轿车,甚至MPV等细分市场的全面覆盖,持续满足用户的需求。

3.领克“向上”突破

经历了五年的发展,陈思英期望领克今后能有更多突破。首先在产品层面,进一步扩充产品序列,持续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与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其次在技术层面,加速技术创新的步伐,领克CMA基础模块架构以及SPA可扩展中大型模块架构等技术平台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根本;最后,坚持渠道与服务的多维拓展,打造领克专属社群,拓展品牌朋友圈,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接下来,领克依然会一如既往地按照既定节奏,不断地“向上”突破。

来源:网络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