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屠呦呦获诺奖总理致贺信 解读青蒿素:有没有它是生死的分界

2015-10-06 12:48 编辑:TF007 来源:网络

2015年10月6日,昨天17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揭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成为了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85岁的屠呦呦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每年就能拯救10万人的生命。

q53

坦言得奖有些意外 85岁依旧在工作

昨天,对于获得诺奖一事,屠呦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她解释,“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获悉,目前85岁的屠呦呦依旧在一线从事研究工作。

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在昔日同学的记忆中,当年的屠呦呦长得挺清秀,戴眼镜,梳着麻花辫。宁波中学的同学翁鄮康回忆说,当时男女同学之间很少说话,他对屠呦呦不是特别熟悉,只是觉得她为人很低调,读书很认真。

“她很普通,衣服穿得也很朴素,不是特别引人注目,属于默默无闻型。”翁老说。“后来宁波中学在北京成立了校友会,我们的交往就多了一些。”有一次,屠呦呦悄悄告诉老同学,为了工作,她经常在自己的身体上做实验,结果弄坏了身体,体质一直很差。宁波中学教他们政治的班主任徐老师对屠呦呦的记忆是:不是很活跃,话不多,总是在很认真地读书,不爱参加娱乐活动。

父亲的命名

未曾想到女儿会与那株小草结缘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源于《诗经》。据考证,诗句中的“蒿”即为青蒿。为她命名的父亲,未曾想到女儿会与那株小草结下不解之缘。

9月23日,美国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也没想到自己的研究能获得国际大奖。她说,我1951年上大学,1955年参加工作,后来又接受西医培训,1969年1月参加“523”项目。我的中西医知识都是国家培养的,把科研任务交给我也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所以,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做研究。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任科技组组长,开始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她从系统收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和名老中医经验入手,汇集了2000多种方药,从中筛选出200多种供筛选,最后找出了青蒿素。

回顾当时的探索,屠呦呦说,那时候大家工作都很努力。我们的工资待遇都挺低的,大家也不考虑这些,自觉来加班,要争取快速推进工作。那时候没有名利之心,大家经常汇报各自的进展,齐心合力争取更快出成果。她感叹,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定要多提倡原创发明。你有原创的东西,国际上就会被另眼相待,能说服人。

我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总结这40年来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屠呦呦强调,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能更好地被世人认识,能为世界医学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中国人的成果被国际认可,关键是真正解决了问题,挽救了许多生命。“希望我的获奖带来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家更好地工作,多出成果,为世界人民造福。”屠呦呦说。

亲证药物安全 

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

曾在1983年至1993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的姜廷良,最感佩的是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的执着、奉献精神。

姜廷良清楚地记得,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发现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不顾个人健康,决定亲自试服。亲身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当时的科研条件简陋环境差,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后来,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她团队中的钟裕容,肺部发现肿块,切除了部分气管和肺叶;另一位研究人员崔淑莲,很早就过世了。

张伯礼说,我们处于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该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以国家和人民需求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必须善于继承,勇于创新;必须要养成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要去掉浮躁、淡泊名利,始终围绕科学目标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必须要胸怀宽阔,善于团结协作,联合攻关。

发现青蒿素的那一幕,屠呦呦记忆犹新:“太高兴了!面对这个每年几亿人发病、造成大量死亡、几乎无药可治的可怕疾病,全世界都在寻求解决之道。我们到底把问题解决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青蒿素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发明成果,而且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的,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我们倍感自豪。”

“那时候没有考虑到什么奖。”屠呦呦说,“国家需要做什么,就努力去做好。”曾有人说,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和自己研究团队在青蒿素研究中的作用。对此,屠呦呦不予回应。面对一片赞誉,屠呦呦表现平静,一脸淡定。

它是啥? 青蒿素:一株小草造福世界

从神奇的小草中提取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恶性疟疾、脑疟有着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神奇物质,被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为“东方的神药”。 

艰难发现 反复筛选试验锁定青蒿

青蒿素的发现历程充满传奇色彩。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人类对付疟疾的药物,最初并非来自青蒿,而是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随后,科学家人工合成了奎宁,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20世纪60年代初,疟疾再次肆疟东南亚,疫情难以控制。科学家们开始寻找对付这种疾病的新药。

1967年5月23日,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523项目”正式启动。漫长的探索中,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组成了研发大军,屠呦呦是其中一员。那是在1969年1月,时年39岁的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此前,美国投入巨额资金,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但没有找到理想的药物;国内多个省份的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

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她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最后整理了一个60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抗疟单验方集》,供研究者进一步发掘。1971年,经过反复筛选、试验,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将目光锁定青蒿。

历经190多次失败 

青蒿是一种菊科草本植物,植株有香气,一岁一枯荣。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在众多中草药中,研究小组发现青蒿对疟疾的抑制率相对较高,能达到68%。然而,之后的重复试验中,青蒿的抑制率反而降低了。

“我们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寻找答案。《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受到启发,想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

经过190多次失败后,终于,用乙醚制取的191号样品,对鼠虐猴虐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1973年初,北京中药研究所拿到青蒿素的结晶。随后,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其他地区得到证实。“523项目”办公室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

几年后,有机化学家完成了结构测定;1984年,科学家们终于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青蒿素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与西方药厂生产的同疗效药物相比,青蒿素类药物不良反应轻微、治愈率高且价格便宜,被许多非洲民众称为来自遥远“东方的神药”。

有效武器

治愈率97% 世卫首选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对脑疟等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青蒿素类药物可口服、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甚至可制成栓剂,使用简单便捷。但为了防范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目前普遍采用青蒿素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复方疗法。

作为“中国神药”,青蒿素在世界各地抗击疟疾显示了奇效。2004年5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97%,据此,世卫组织当年就要求在疟疾高发的非洲地区采购和分发100100万剂青蒿素复方药物,同时不再采购无效药。 

非洲11国覆盖率达100% 

“中国神药”给世界抗疟事业带来了曙光。世界卫生组织说,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近年来疟疾死亡率显著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泛分发青蒿素复方药物。仅在赞比亚,由于综合运用杀蚊措施和青蒿素类药物疗法,2008年疟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

据世卫组织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已有11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达到100%,另有5个非洲国家覆盖率为50%至100%。而在2005年,仅有5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为50%至100%。

我的亲历

有没有它 就是生与死的分界

在曾常驻非洲等热带地区的中国人当中,“青蒿素”这三个字绝不仅仅是一种药物那么简单,有没有它,有时候就是生与死的分界。在异乡的土地上,面对毒虫叮咬和瘴气侵袭,青蒿素带来的宽慰不仅仅是在身体上。

十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在尼日利亚最大城市拉各斯当驻外记者。国内很多人没听说过拉各斯,但它其实是个上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由几个岛屿组成,有桥梁相连,晚上下班能堵车几个小时。堵车不可怕,可怕的是疾病。当地最普遍的疾病就是疟疾了。

查查电子邮箱,发现还保存着一份我即将结束尼日利亚任期时,国内一位即将驻外的同事写给我的邮件,问道:“我最关心的是拉各斯有疾病么?是不是到那边大部分人会得疟疾,疟疾能治愈么?会留下后遗症么?”

疟疾是携带疟原虫的蚊子叮咬引起的。我第一次打摆子,似乎是参加一个招待会,脸上被蚊子叮了一下,一拍全是血,回到住处很快就病倒了。有人问,得疟疾是不是觉得一会儿冷,一会儿热?我倒没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头晕发热,全身无力不舒服。

面对疾病,我们当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吃药,吃青蒿素,药名叫科泰新。头疼发热,感觉是疟疾,就吃一片,直到感觉没问题了。所以科泰新是那个时候拉各斯华人的常备药,一些黑人朋友也跟我们要抗疟药。

该抗疟药一开始打开的是东非市场,后来才进军西非,销售人员在开拓尼日利亚市场时,还曾在分社借住。但该药物的市场份额在当时还是有限。目前科泰新在东非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在西非市场名列第二。

他们说 屠呦呦获奖推动中医药创新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这条消息在国内外引发强烈震动,屠呦呦的名字和她所从事的中医药研究顷刻间“火”了。中国人为此欢呼雀跃,而社交媒体微信上则是相关消息“刷屏”!

国内反响

这是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新开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激动地说:“经过中国科技工作者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终于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上获得突破。获奖本身意义很大,但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新开端,相信今后会有更多成就被世界认可。”他同时指出,此次屠呦呦获奖带给中国两点启示。一是中医药是中国最有原创优势的科技领域,在这个领域取得产生世界影响的科研成果是很有希望的,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二是什么样的成就能得到诺奖?只要踏踏实实地从人们最需要的健康、环境、经济等问题入手,坚持不懈努力,取得重大成就和突破,诺奖就离我们不远。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也在关注着屠呦呦获奖。“这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中医药人的自豪。中医药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传承好才能创新。中医药的发展必须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借助科技提升中医药学术,发展创新。”

屠呦呦获奖提振中医药界信心

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键说,中医药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我们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珍惜这个伟大的医学宝库,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用心培育中华民族对中华医药的人文情感,努力增强学术自尊与文化自信,并潜移默化地融汇在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使中医药在继承中发扬,在创新中提升,为全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贡献,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赢得广泛的共识与认同。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特聘教授张万斌率领的科研团队多年来致力于抗疟药物青蒿素的人工合成,预计明年能够实现工业化,从而大大降低相关药物的价格。“屠老获奖给予我们莫大的鼓励和希望。”张万斌说,全球每年感染疟疾患者超过3亿人,目前,青蒿素的提取全部来源于植物,由于植物叶子当中的含量很低,就需要大量种植,然而种植与气候和市场的关系很大,具有不稳定性且价格昂贵。相信屠老获奖能够推动我国在新药创新中的进步,从而造福更多的国人。

贺词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了国际医学界对中国医学研究的深切关注,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国医药卫生界的骄傲。

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白春礼:

您发现的青蒿素及开辟的治疗疟疾的新方向,不仅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为千万患者带来了福音。您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我相信,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祉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

听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振奋,衷心地祝贺屠呦呦首席研究员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老师多年艰苦奋斗、执著地进行科学研究,围绕国家需求,克服困难、一丝不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党和政府关心中医药、重视中医药、支持中医药发展取得的结果;是举国体制、针对中医药工作全国一盘棋取得的胜利,是全国科技工作者、科学家群体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医药为人类做出的新的贡献。我们一定要积极地学习屠老师的精神,更加勤奋地努力工作,争取获得更大的成绩。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您始终坚持在科学前沿默默耕耘,锐意创新,为深化对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的科学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以您为主发现的抗疟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不仅充分证明祖国传统医药的宝贵价值,而且每年都在全世界挽救数以百万计患者的生命。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既是对您个人科研水平和学术成就的崇高褒奖,也给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以莫大的鼓励和鞭策。衷心感谢您对发展人类医药事业的突出贡献,感谢您为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赢得的崇高荣誉!

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原院长、知名教授饶毅:最重要的是,这些药物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我们应该推崇他们的工作,肯定他们的成就。科学有着可观的标准,通过争论可以将我们带近真理。

国外反响

这绝对是实至名归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很了不起的。

评审委员会委员汉斯·福斯贝里:她的发现在过去十年间显著降低了疟疾死亡率。

评审委员会委员委员扬·安德森:得益于屠呦呦的研究,过去十年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了50%,感染率降低了40%。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胶体与界面研究所所长、抗疟疾药物研究专家彼得·泽贝格尔:屠呦呦因青蒿素而获奖,这绝对是“实至名归”。将诺贝尔奖颁给这项“对许多人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伟大研究”再合适不过。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本报记者孙乐琪 牛伟坤 贾晓宏 张航)( 新华社前驻拉各斯记者 林小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