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脑特工队》揭秘你的脑洞 我们脑袋里都装了啥?
2015年10月23日讯,自打在今年五月的戛纳电影节上初次亮相以来,皮克斯数年磨一剑的新作《头脑特工队》横扫二十余个国家,频频收获好评。赶在十一黄金档,它也终于登上中国内地的大银幕。不同于“大白”和“小黄人”系列,《头脑特工队》并不是一部典型的合家欢式电影,倒是有些像动画片里的“文艺片”,不是单为孩子们的童年增添进快乐的调料,而也是让大人们重新看看自己是如何一点点失去童年的——当然,这也有个积极的说法,叫做“成长”。
海报
这是一部真正的“脑洞”片。大开脑洞的不仅是创作团队们令人拍案叫绝的奇思妙想,更在于整个故事就发生在一个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脑洞世界”中:莱莉本是个活泼可爱、淘气有爱的十一岁小女孩,酷爱打冰球,因为爸爸工作变动的缘故,全家从明尼苏达州搬到了旧金山。不料,肮脏的新公寓、陌生的新校园、逐渐疏离的老朋友,都让莱莉无所适从,情绪一落千丈,甚至一度逼到极限,试图离家出走。而情绪变动的这个过程,正是由莱莉“脑洞世界”里的五个小人引起和表现的,他们分别是乐乐(Joy)、忧忧(Sadness)、怕怕(Fear)、厌厌(Disgust)和怒怒(Anger)。乐乐是这个五人特工队的小队长,十几年来一直领导伙伴们保护小主人快乐成长,试图抹掉她经历中的所有不快,只留下最美好最愉悦的记忆。当看到莱莉的生活遭遇变动,从友好可爱变得暴躁易怒时,几个小伙伴也竭尽全力,努力帮助她的情绪回到正轨上来。
据导演彼得·道格特说,故事的最初灵感,来自自己十一岁的女儿——当父亲的发现女儿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忧无虑、爱说爱笑,而是时不时郁郁寡欢,便想通过这样一部动画片,搞清楚青少年脑子里到底有什么奥秘。老实说,经历挫折找回快乐的故事不罕见,但当这个故事被填充丰满起来,呈现在世人面前时,我们依然会为导演和编剧的创意折服不已:情绪小人们有一座“控制台”,他们轮番操控莱莉的喜怒哀乐;记忆是有颜色的,储存在闪光发亮的“记忆球”中,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打扫,把不需要的记忆球扔进“遗忘”的垃圾场;最重要的核心记忆球连通着好几座“人格小岛”,岛上有不同的主题设施;思维是一列火车,在大脑中来回穿梭;梦是像电影那样拍出来的,通过“滤镜”看起来和真实世界一模一样;抽象思维是一座危险工厂,能将形象三维、二维化;潜意识是一座监狱,关着一些可怕的东西;最丰富多彩的当属“想象乐园”,里面有莱莉作为十一岁小女孩所想象出来的薯条森林、梦幻城堡甚至想象男朋友……
如同《头脑特工队》的片名Inside Out,“把里面翻到外面”,从某个角度来说,电影讲的虽然是一个催泪的成长故事,但借助对内在“脑洞世界”的科学探索,也顺带起到了心理学科教片的作用。所以,这部动画片少见地被划分成了PG级,小朋友们需要在爸爸妈妈的陪伴指导下观看。
皮克斯团队的认真专业程度令人肃然起敬,你甚至能从《头脑特工队》的制作团队中看到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和加州大学伯利克分校的心理学教授达契尔·克特纳(Dacher Keltner)的名字。保罗·艾克曼多年来一直研究人类表情和情绪的关系,是美剧《别对我说谎》(Lie to me)中的主人公原型,而达契尔·克特纳是其博士后。在两位鼎鼎大名的科学顾问的参与下,情绪、人格、记忆、梦、想象、抽象思维、潜意识,林林总总的概念被予以视觉化,呈现为妙趣横生的一个个场景,理解起来毫不困难。看完不禁慨叹,真是希望各个学科的知识都能这样传播给人类啊!
《头脑特工队》在中国内地的票房成绩虽然平平,但看完这部“文艺科教动画片”,还是让人收获颇丰。若还有不明白的问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拿起格里格和津巴多的经典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与生活》,继续深入学习一下吧!
11岁的莱莉
《头脑特工队》中,乐乐、忧忧、怕怕、厌厌、怒怒五个情绪小人自打莱莉出生就伴随着她,一起陪她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影片以快速闪回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莱莉一点点长大的过程,扎着两个小揪揪,幼年的她是爸爸妈妈的小公主、小淘气鬼,几乎所有的记忆球都是金光灿灿的快乐经历。
直到11岁,一切都变了。从片中看,原因是那个一直怏怏不乐、垂头丧气的蓝色小胖人忧忧碰到了记忆球,但实际上,11岁可不是创作团队随便找的年龄,人真的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渐渐从纯乐天向内转,容易变得不快乐起来。后来,小人们在修复的加强版操作台上看到了“青春期”按钮,便是一个需要全部人马集中注意力的信号。
在心理学范畴内,这是属于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课题,可以在《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和《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两本入门级图书里找到参考。狭义的发展心理学指的就是研究个体在人生各个年龄阶段上的心理表现,对此很多心理学家已经有过经典阐释,譬如弗洛伊德根据力比多的表现,划定6到11岁为“潜伏期”,而从11岁开始,就进入了“青春期”。而在认知发展理论权威皮亚杰那里,11岁则是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抽象逻辑)的转变。
影片科学顾问保罗·艾克曼也解释道:“情绪的研究发现,从11岁开始,快乐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开始在频率和强度上急遽下降。”总之,这是一个从童年期向青春期转变的阶段,在这个分水岭上,孩子内心会经历较大的波动,乐乐不再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而以忧忧为代表的负面情绪渐渐开始发挥作用,让“记忆球”变得蓝金参半。这都是一个孩子成长发育阶段中不可避免的种种表征。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在11岁时看起来变得深沉了,千万不要奇怪,这是一个最正常不过的变深沉的年龄。
乐乐、忧忧、怕怕、厌厌、怒怒
《头脑特工队》的主角是莱莉,也是五种人类主要的情绪:喜、怒、哀、惧、厌。其实,创作团队一开始时竟设定了27种情绪,后来才逐渐根据保罗·艾克曼教授在七十年代提出的六种主要情绪进行缩减,去掉了“惊”,成为看到的这五种。
情绪是我们身体的适应性反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影片很注重细节,乐乐、忧忧、怕怕、厌厌、怒怒的出场顺序是和人情绪变化的过程一致的,而莱莉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和自己的各种情绪相处的过程。有一段时间,乐乐缺席莱莉的生活,甚至有彻底失去的可能,这让人担心莱莉是否有患上抑郁症的危险。抑郁症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很多大人物也不可避免,譬如丘吉尔、雨果、伍尔夫等等。安东尼·斯托尔在七十年代出版的《丘吉尔的黑狗》便是解析抑郁症的一部畅销经典,书中从名人的心理现象入手,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解剖抑郁症,反思弗洛伊德的理论,告诉我们“真正的天才不是疯子”。
不过,负面情绪也不全是坏事,就像莱莉在经历了一番心理危机后,向爸爸妈妈痛快地释放悲伤的情绪,反而变得更加勇敢、向上,也从周围汲取了更多的安慰和正能量,学会更加理性地去反思和省察自己的生活。这是负面情绪的积极作用。同样的“怕怕”、“厌厌”和“怒怒”,这些情绪听起来似乎都不甚美好,但存在即合理,人类数千年来没有淘汰掉它们,就说明了问题。事实上,怕怕和厌厌会让我们警惕外界危险、有害物质,怒怒会让我们抵御侵犯,这些都帮助构成了一套自我保护机制,使我们免受伤害。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主导情绪,这在片尾的彩蛋里呈现得淋漓尽致,甚至连狗和猫都没有放过。爸爸的主导情绪是怒怒,有时会发点火,而妈妈的主导情绪是忧忧,常显得沉静温柔。当然,他们已经是成年人,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完善的情绪调节机制,免于情绪失衡。不过,莱莉也正在习得中,她在心理崩溃后重新拥有了功能强大的控制台,让几种情绪“和谐共处”、“取长补短”,向成熟靠拢。电影未必想向我们条分缕析、正儿八经地讲解心理学,但它一定想启迪我们的是,只有一个完完整整的你,才是真正的你。
造梦影院和潜意识监狱
《头脑特工队》中还有两个好玩的地方:造梦影院和潜意识监狱。学界对于梦的研究虽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梦是对记忆碎片的重构和在创作,因此莱莉晚上睡觉时看到的梦,被设计成造梦影院工作人员们再现现实的产物:他们就像拍电影那样“拍梦”,再用滤镜使之成为真实世界的模样。这个创意令人拍案叫绝(不消说,造梦影院的外型和内景都模仿了真实的好莱坞)。
在精神分析心理学中,梦和潜意识是一对相关的概念。解析梦的鼻祖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我们能感受到的意识只有冰山浮于水面上的部分那么一点儿,而潜意识则像深深沉于水底的那部分冰山一样庞大而不可触。所以影片选择将潜意识设计成幽暗的洞穴监狱,里面关着那些“惹麻烦的人”,比如莱莉一直很害怕的红鼻子小丑。这是一个相当神秘的领域,台词中说“潜意识中囚禁着最深的恐惧”,即是如此。
人一辈子要做无数个梦,西方有弗洛伊德,东方有《周公解梦》,都说明了人们对梦这种现象的好奇和痴迷。如果你想从学术角度深刻学习梦和潜意识,当然可以仔细研读《梦的解析》和荣格的《潜意识与心灵成长》,不过若是想把它们和你的生活联系起来,也可以看看伯克利理论物理博士列纳德·蒙洛迪诺的《潜意识:控制你行为的秘密》。如何提升社交智商、怎样约到女孩子、“果粉“的背后意味着什么,统统交给“潜意识”去解答吧!
记忆球和遗忘深渊
每当莱莉有一段经历,大脑中就会生成一颗记忆球。在她弯弯曲曲的大脑仓库(回路)里,储存着五颜六色的记忆球,如同彩虹一般美丽。将心理学的基础概念“记忆”用这种形式呈现出来,也是影片创作团队给予我们的一道视觉奇观。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识记、回忆等,按照保存时间,可以分为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我们注意到,在影片中,记忆球的颜色是和情绪小人的颜色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莱莉厌恶吃西兰花,当爸爸喂她吃西兰花时,就会生成一颗由厌厌主导的绿色记忆球。事实上,经科学研究,记忆和情绪之间的确有影响关系,我们通常对有情绪色彩的事情记忆更加深刻,有时即便事情本身已经记不清楚了,但它所带给我们的那些狂喜、恐惧、惊悸、愤怒的感觉,仿佛还近身可触,记忆犹新。
莱莉的大脑中还有许多推着小推车的工人,他们负责清除掉那些不需要的记忆球,将它们倒进“垃圾堆”——遗忘深渊中。乐乐和莱莉小时候的想象朋友“冰棒”一度也掉进了那个黑暗的峡谷中,面临风化、消失的危险。这个图景很清晰地将“遗忘”这一抽象的过程视觉化了。也正是在这里,那个长得像粉色大象一样的冰棒选择牺牲自己(被莱莉彻底忘掉),让乐乐回到莱莉的大脑中枢,这个情节相当戳中泪点。看动画片的大人会意识到无数童年的玩具、玩伴都是这样悄无声息被自己抛弃在时间深处的,即使已然想不起那些被抛弃的东西是什么。它们在完成陪伴我们成长一段的使命后,就这样不辞而别。
关于记忆和遗忘,最有名的、最广为人知的理论,大概就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记忆遗忘曲线了。艾宾浩斯发现,对于一件新事物,人们的遗忘速度总是开始快后来慢。这条艾宾浩斯曲线伴随很多人度过了背单词的时光,在记忆和遗忘相对抗的漫长成长过程中,许多东西丢失了,也有许多东西沉淀下来了。
人格小岛
乐乐拼命想保护的核心记忆球驱动着五座人格小岛:小淘气岛、冰球岛、友谊岛、家庭岛、诚实岛。这些小岛都是由莱莉童年里最重要的瞬间时刻形成的,而它们则会进一步塑造莱莉的人格,使她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弗洛伊德即认为,儿童早期经历和性格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情绪小人们透过透明的玻璃向外看,总能看到五座小岛闪闪发亮、良好运作着,这让他们感到欣慰和自豪。这是他们观察莱莉成长的途径。
和多变的情绪不同,人格是一种相当稳定、独特的结构,是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格,有些人外向,热情开朗,有些人则内向,容易害羞,都是和他们内在的人格类型有关。所以,当莱莉不开心的情况一步步恶化,小岛一座接一座地坍塌时,情绪小人们十分焦急,他们知道,当莱莉不再淘气、不再诚实、不再喜欢冰球和朋友时,她正在成为和原先那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人——而这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幸好,在情绪小人的努力下,坍塌掉的小岛又重建了起来,并且还多了好些全新的岛,更加完善、健全了小主人方方面面的性格和气质。通过这个失而复得的过程,我们也得以窥见一个人何以成为独特的“这一个”。现在普遍认为,人格的形成有天生遗传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后天影响,和社会交往、道德教育相关。显然,莱莉美好自然天性的形成,高度有赖于她那宽松融洽、民主平等、善于倾听的家庭环境。
在心理学中,“人格”是个相当众说纷纭的概念,分类五花八门。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级,荣格分为内向人格和外向人格、福利曼和罗斯曼分为A型人格和B型人格,还有气质类型学说、大五理论、七因素模型等等。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把自己的人格划到哪一类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积极的引导和自我修炼下,达成能够达成的最完善的那一种。
冰棒和想象乐园
在大脑仓库里,乐乐她们遇到一只长得像粉色大象却又长着猫尾巴的家伙,原来是莱莉童年时想象出来的好朋友“冰棒”。棉花糖做的冰棒十分可爱善良,胸前别着五彩花,哭的时候冒出来的不是眼泪而是糖果。
后来,冰棒跌入遗忘深渊并被风化,但电影制片人德尔卡门和里维拉解释说,这并不意味着冰棒死了,只是不再参与进心智越来越成熟的莱莉的生活,莱莉也不会再幻想和它一起乘坐火箭车登上月球。但它会在莱莉的记忆中存在,“也许当莱莉30岁的时候,她聊起幻想朋友这个话题,就会突然记起来,说我也有过一个好朋友冰棒”。
这让人想起美剧《成长的烦恼》中,小女儿也出现过一个叫做“麦克老鼠”的幻想伙伴。曾有美国心理研究表明,65%的7岁以下孩子曾有过至少一个“幻想朋友”,幻想和它每天一起吃饭、睡觉、聊天、玩耍,度过漫长的一天。这种幻想或许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帮助,上述研究还表明,有幻想朋友的孩子往往表现得比同龄孩子更优秀,口头表达能力更好,性格也更活泼开朗。因为想象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大脑中形成的新形象能够补充甚至代替一部分现实经验。
除了冰棒,莱莉的大脑中还有一座想象乐园,里面有琳琅满目、五彩斑斓的云朵街、纸牌屋、薯条森林、梦幻城堡、想象男朋友……不得不说,这个会想象的小姑娘前途无量。在美国神经学学者乔纳·莱勒的《想象:创造力的艺术与科学》一书中,作者就关注到了生理和艺术的关系,以科学的视角解释了大脑是怎样借助想象产生创造力的:鲍勃·迪伦是这样写歌的、莎士比亚是这样创作剧本的、皮克斯是这样创造动画的……
说到底,莱莉的想象力都是动画创作团队的想象力,感谢那些童心未泯、有着杰出想象力的人,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边界能够无限延展。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