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娱乐

歌坛老将“保鲜”各有秘诀 如何保持艺术之树常青?

2015-12-18 12:00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2015年12月18日讯,《赞歌》《挑担茶叶上北京》《回延安》《我为祖国献石油》《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今天依然历久弥新,而它们年在姜嘉锵、柳石明、刘秉义等老艺术家也一直被人喜爱至今。12月26日一场红色经典原人原唱作品音乐会将在人民大会堂上演,除了这三位艺术家之外,还有李光曦、冯秋生、邓玉华、熊卿才、王静、陈苏威、程志等众多歌唱家将演唱自己的成名曲。以姜嘉锵、柳石明、刘秉义为代表的这些老艺术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神采飞扬、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如何保持艺术之树常青?80岁的他们各有秘诀。

27_调整大小

姜嘉锵致力传播古典诗词演唱

姜嘉锵, 擅长演唱中国古曲诗词歌曲,被誉为“中国古诗词演唱第一人”,他曾和胡松华、李双江、李光羲等一起被国内主流媒体评为“十大男高音”。这些年在电视上已经很少见到他的身影,但是他一直没闲着,执着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这些事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弘扬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姜嘉锵告诉记者,近年来他在国内外进行了很多关于古典诗词演唱的讲座,他发现声乐界有一个偏向,总拿西方的唱法来衡量自己,“西方有西方的语言系统,两者的发音方法和声韵规律差别很大。外国人唱美声好听,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唱了自己的歌曲。因而,中国歌曲的演唱也要遵循本国语言的规律和方法。

姜嘉锵对古典诗词的喜爱与生俱来,他出生在浙江瑞安,瑞安自古以来就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有着“理学名邦”、“东南小诌鲁”的美称。姜嘉锵从小就在父辈的诗词吟唱中长大,被熏陶的多了自然对古典诗词有一份特殊的情感。不过姜嘉锵至今也没在国内开一场中国古典诗词的演唱会,这让他感到非常遗憾,“古典诗词演唱在国内的受众太小,在中国大陆之外的关注者反而比国内多,尤其是在台湾对传统文化特别重视,我已经被邀请去台湾8次讲古典诗词的演唱。我每次在上舞台演唱时都想唱唱古典诗词,但始终没机会,主办方还是希望让我唱观众最熟悉的歌曲。”就是怀揣这份传播传统文化的热忱之心,80岁的姜嘉锵一直没有停下脚步,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年轻人的心中。

29_调整大小

柳石明积极乐观对待癌症

“不用话筒,不设电声,一台钢琴伴奏就能完成一场音乐会,别看我们80了,这样的音乐会很多年轻人都唱不了”,当记者问起柳石明如何保持舞台青春时,他说出这样自信的话语。如今,80岁的柳石明依然保持着很密集的演出量, 2013年还出了专辑并获得了金唱片奖,还举办和参与画展,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已身患前列腺癌四年,而且已经骨转移。

说道自己的病情,柳石明的乐观超出一般人,“医生告诉癌症病人大多是这么死的,一是把自己把自己吓死的,二是胡治治死的,我有个朋友发现自己得了肺癌,其实是很轻度的,就是心态不好,50几天就去世了”。柳石明说要以科学态度对待癌症,积极治疗但不胡思乱想,他现在每个月要住一次院,其间要打一个进口针,输几瓶液,以防治骨转移扩大,在家里他会吃些灵芝、虫草、铁皮石斛等保健品,还定期进行中医按摩,用上这些方法病情控制得还不错。

不过他认为所有的手段都要配合一点,就是心态要特别好,“本来我这个人就乐观,从来不惧怕任何困难和病痛,尤其得了病后更加豁达。谁得病都会难受,我骨转移后腰特别疼,上下台阶都要人扶着,走路顶多能走5分钟,但我疼的时候从不瞎捉摸,而是找些让自己舒服一点的方法。家里有两个头等舱沙发,有时候睡觉疼的睡不着我就起来,坐在沙发上舒服了再接着睡。到外面参加活动坐在座位上我会用羽绒服卷一个卷垫着腰,上车不方便,我就找个姿势先躺进去,再让助手帮忙把腿抬进去,只要想办法不让自己那么疼就是了。”柳石明说家里人都劝他不要去演出了,但他还是应下来很多演出,“因为这是我最爱的事业,歌唱和演出令我身心愉快。”

28_调整大小

刘秉义好状态源于多演出

刚刚过80岁的歌唱家刘秉义也一直没间断过演出,他每年都要举办一两场个人专场音乐会,前不久他还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了“80抒怀”独唱音乐会,不过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李光曦都86岁了,还游泳骑自行车呢,我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保持这样的好状态,刘秉义的秘诀只有两点,“嗓子是长在人身上上的,和全身的身体状态息息相关,一定要有强壮的身体。嗓子的肌肉张力和弹性状态需要不断的活动才能保持,歌唱家和跟运动员差不多,哪怕是健将级的运动员只要不让他运动,不出俩月就不行了。第二就是科学的歌唱方法,如果违背就会损伤机体。”

刘秉义说自己也有一些慢性病,还因为脊柱侧弯不能长时间站立和走路,但是他仍然坚持演出,除了热爱还有一份责任感,“我每次到大学演出,年轻人听完我的演唱都会感叹怎么会有那么多好听的歌呢,自己从来都没听过,我既欣慰又觉得遗憾,说明传播的还不够,我还要继续努力。”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罗颖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