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小黄帽:30年传承历久弥新

2016-03-30 12:09 编辑:TF003 来源:网络

2016年3月30日讯,如今,上小学的孩子每人都有一顶写着“安全”两字的“小黄帽”,殊不知,这“小黄帽”是被《北京晚报》报道后,才引起社会关注的。

小黄帽第一次见报

小黄帽第一次见报

 

上了晚报头版小黄帽红了

1987年12月7日,《北京晚报》头版刊登的一条新闻:《50名小学生戴小黄帽安全过路》。新闻的采写者是晚报记者张雪梅,小黄帽的创意则来自交警朱国兴。

《北京晚报》的影响力让“小黄帽”的消息迅速扩散。1989年初,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在各小学实行小黄帽路队制》的1号文件。至1992年,北京市共有1745所小学校、47.6万名小学生参加了这项活动。

“小黄帽”的最初创意来自朱国兴——现任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东城支队和平里大队大队长。说起近30年前的情景,朱国兴仍记忆犹新。

“1987年我22岁,被分配到前门中队崇文门岗组。”朱国兴说,上岗不久,他就发现,每到上学和放学的时间,就是交警们最紧张的时候:放学的孩子们犹如“放羊”,几个半大小子在车流中间追跑戏耍,对面的来车谁能看得到?

一天,朱国兴躺在宿舍里翻杂志,看到上面的一张插图:铁路工人穿着黄色坎肩,正在检查轨道安全。这突然触动了他的灵感,找到岗上的“师傅”们一聊,果然,“黄色衣服最亮眼,容易让司机注意”。“那给孩子们做个黄色的帽子,让司机们多多注意一下,不就能减少点事故吗?”念头有了,活儿也来了。

交警筹款200元做帽子

想给孩子们做帽子当然可以,但是,钱从哪来?

22岁的朱国兴绞尽脑汁,“现在的普仁医院边上,当时有个北京市文化用品公司,我就去找王经理,一五一十把想给孩子们做帽子的事说了,人家马上就签了一张200块钱的支票。”拿着这张支票,朱国兴又找到了北京帽厂,定做了50顶帽子。当时唯一体现出“设计感”的,就是帽檐上的“安全”两个字。

1987年11月底,帽子做好了,他和同事们拿着帽子、交通标志,走进崇文门上头条小学,给孩子们上了一堂交通安全课,为孩子们戴上了小黄帽。

晚报追访引起社会关注

头顶小黄帽的孩子不仅引起了过往车辆的注意,也吸引了晚报跑教育新闻的记者张雪的兴趣。

1987年12月7日一大早,张雪梅就赶到崇门文附近的上头条小学,寻找“小黄帽”。七八个小学生戴着醒目的“小黄帽”从路北向路南走过来。她赶紧上前采访。“小黄帽”的来龙去脉弄清了,张雪梅赶紧赶回报社抢发了这条当日新闻,并且登上当天晚报头版。

“小黄帽”的报道很快引发了一场在全市普及的热潮。新闻见报之后,教育部门和交通部门都十分重视,召开了座谈会,并决定逐步推广,其他媒体也都随之跟进,在一片呼声中,“小黄帽”工程很快有了实质性进展。

记者手记:愿安全意识能深入孩子脑海

在整个关于“小黄帽”的采访中,最令我感到触动的是朱国兴的一句话:“我最希望在这些孩子长大之后,交通安全意识已经深入到他们脑海的最深处,让他们能把遵守交通法规作为日常生活里自然而然的状态,再把这样的状态传递给他们的下一代。”

北京交管局安监处严宝利警官说,如今的“小黄帽”,更像是一个载体,承载的是全社会对于孩子们交通安全的重视。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安然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