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画说正能量

常青:用镜头记录唐山震后40年 纪录点滴成“影像字典”

2016-07-27 12:00 编辑:TF005 来源:网络

1976年7月28日,唐山人眼中的“死亡日历”。此后的每一天,都是唐山人的“新生”。从地震废墟爬出来的人,是木讷、惊恐、无助的。时值壮年的幸存者常青,却因摄影师的职业敏感,从废墟中扒出照相机,站在瓦砾上拍摄灾情。唐山重建时,他更像一个“上了发条”的人,骑车跑遍了大街小巷。坚持40年后,今年的常青81岁了,他的作品,被称作唐山震后的“影像字典”。

常青

15岁时,作为部队文艺兵,常青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学会了摄影。转业后,他成了唐山市展览馆的摄影师。那时他的理想,是拍出好的风景照,在摄影比赛上拿成绩。

地震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常青安置好幸存的妻儿后,回到单位加入了抗震救灾指挥部。震后的唐山,让他想起了战后满目疮痍的平壤。数以十万计的生命和建筑在23秒内化为乌有,这段历史需要去记录。

常青从废墟中扒出相机,徒步在瓦砾上拍摄灾情。他忘不了,雨后的唐山,从废墟里涌出了血水。但他的镜头下,没有记录一名遇难者。1976年8月4日,100多名解放军从早8点奋战到下午5点,用手把压在废墟下八天八夜的王树彬扒了出来。那时,大家都以为他神志不清了,但是,靠半瓶葡萄糖液撑活过来的王树彬竟奇迹般举起右手,喊出“毛主席万岁”。在场者无不为之感动,常青也激动地摁了快门,这就是那张著名的照片《第二次生命》的由来。

强震过后,唐山开始重建,但常青的拍摄“专题”没有结束。重建的医院、火车站,新建的遗址公园、商业广场,改造过的大南湖,靓丽的世园会园区,都被他逐一记录,而且是延续性地拍。

震后居民的住房条件,是见证唐山崛起的缩影。第一个十年,是“砖头压油毡、房轻心里安,出门踩瓦砾,吃水靠肩担”的简易房时期,生活条件最艰苦。那时,唐山城中没有一丝亮色,简易棚中晾晒的红色衣服,带给常青触动。他用彩卷记录下来,“证明生活还有希望,有趣味”。此后的十年,简易棚被搬迁房取代。再之后,唐山也有了商品房、别墅区,但有这些老照片,人们可以铭记,唐山是瓦砾上建起来的城市。

地震40年过去了,常青留下了2万多张照片和大量未冲洗的胶卷。但这些作品,他从没想过发表、获奖。直到地震30周年时,有媒体发现了这些照片,老人才开始接受采访,让他感叹“拍了三十年,火了三十天”,除此之外,只有日复一日的记录。

“从大地震幸存的人,会思考以后怎么活,能为城市做点什么。我的使命就是拍照片,记录唐山能有今天的面貌,是多么的不易。”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张骁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