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馆藏文物展国博开幕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80年后,仍是中国人心中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9月22日-10月3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信念·精神·传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馆藏文物展”,展出了300多件长征文物和美术作品。
国博展览开幕当天,北京教育学院房山实验学校的学生在现场参观讨论。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纵横十几省,穿越激流、雪山、草地,经受饥寒考验,突破层层封锁和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前进至陜甘宁地区实现主力大会师,完成了艰苦卓绝、震惊世界的长征,为中国革命的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
“今天,我们研究长征、纪念长征、宣传长征,是为了缅怀先烈、不忘初心,从长征精神中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使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光大。长征精神将永远以它特有的魅力鼓舞中国人前行。”主持并策划本次展览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白云涛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一个80年的承诺
中国联通退休工程师纪永效获悉长征展览消息后,开幕当天早早来到国家博物馆,在开幕式前等候了3个小时,兴趣浓厚的他是第一次观看长征主题展览。
“展览给我最深的感觉就是很真实。”纪永效说,“红军战士团结人民、坚韧节俭、舍生忘死,我看到了80年前中国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给老百姓带来福祉的承诺。”
1949年出生的张璞与共和国同龄,今年已三次到访贵州、四川、甘肃,重走和体验长征的重要地段。张璞从小就被课堂上和书本中的长征故事感染,心怀长征的英雄情结。退休后,他四处奔走寻找,收藏了大量年轻时读过的长征书籍。
本月,张璞将前往陜西,继续圆年少时走完长征路的梦想。“80年来,中国的民生福祉有了很大提高,我们能走到现在,很不容易。这次展览呈现的红军艰苦奋斗精神在今天仍不过时,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实现中国梦。”
来自山东兖州的退休煤矿工人冀宪斌1965年在四川冕宁当兵。作为解放军战士的他曾多次经过红军攀爬过的雪山。当时24岁的冀宪斌觉得这些留下过红军脚印、身影的山“很神圣”,认为自己“比30年前的红军战士幸福多了”。
他说,国家博物馆的长征展览“很逼真”,自己可以“亲身经历”年轻时让自己心潮澎湃的长征岁月。展览上,冀宪斌和老伴在红二方面军领导人任弼时同警卫员吃剩皮带的照片前驻足良久。
“太感动了。”目前在北京带孙子的冀宪斌说,“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长征,长征精神在生活好的时候更为重要。”
国庆前夕,一个手摇国旗的小女孩在家人的怀里观看展览。
红色气质的代言人
位于北京远郊农村的北京教育学院房山实验学校(原坨里中学)注重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宣传与传承。该校69名初中生于9月22日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恰逢展览开幕,孩子们随即受邀参加了开幕活动。
他们三五成群,仔细观看一件件展品,并认真记录下感受。翟根杨说,作为中国新生代的一员,他被长征中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的精神打动了。郝瑞利则表示,将记住和发扬长征精神,不忘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一梦想的责任。
家在陜西的高中生邵雨萌明年将赴美留学,在她看来,长征精神代表着一种民族自信。
“正因为有长征这样令人震撼的壮举,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才能有其他国家达不到的万众一心。作为一名即将出国留学的学生,民族自信可以让我在异国他乡一无所有时,也能昂着头说我有一颗赤子心,这种自信是红军战士留给我们的财富。”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于瑾表示,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具有特殊意义,让她似乎跨越了时空,看到一幕幕长征的感人场景。
“长征精神蕴含团结、坚毅、理想,是民族精神的体现。重温这一精神,我感到中国的年轻一代有更远的新长征,那就是中国梦的实现。”于瑾说,“红色信仰并没有在我们这一代人中褪色,将这种
情怀代代相传更是年轻一代的天然责任与使命。青年人要做红色气质最好的代言人,无愧于时代使命。”
观展后,来自广州的大四学生马文说,“长征”这个词并不常出现在她的生活中,但保留与坚持是一种民族传统,长征精神在祖父母一辈、父母一辈口耳相传,早已给她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几位观众观看毛泽东接受斯诺采访时戴过的八角帽及斯诺在陕北使用的摄像机。
西行漫记
斯黛拉·德维卡尼和19位来自意大利里窝那市韦斯普奇—科伦坡商业学院的同学9月中旬抵达北京,短期学习中文。20位意大利青年在国家博物馆参观时,走进了刚开幕不久的长征展厅,意外成为这次展览的第一批外国观众。
“此前早已听说过中国的长征,但从未想过会与它如此近距离接触。”德维卡尼说,“我知道长征让今天的新中国成为可能。”
回到意大利后,德维卡尼将在这个秋天修读中国近代史课程,长征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在国家博物馆“预习”了功课的她表示已迫不及待想要上课。
展品中,一株开着黄花的小草让德维卡尼的同学奥若拉·卡塞利震惊不已。这样的小草被红军战士们取名为“黄花草”,是红军过草地时吃的野菜中主要的一种。这种有毒的野菜经反复烧煮后毒性虽可减弱,但食用后仍会引发胃胀、手脚发肿等症状。
展览的这株“黄花草”是1936年7月1日由一位叫刘毅的战士特意在建党纪念日庆祝会后采下并带出草地的。
“此前我并不知道红军在长征中遇到过这样的挑战,这件展品让我理解了红军的奋斗精神。”卡塞利说。
“长征值得关注与聚焦。”韦斯普奇学院历史教师苏珊娜·切卡瑞利说。
在北京大学进修中文的美国大学生凯特琳·布朗和艾丽莎·弗兰达斯在参观展览后,惊喜地发现长征与她们的国家竟有许多不曾知晓的历史渊源。
看到展柜中1937年印刷的第一版英文《西行漫记》后,来自芝加哥的凯特琳·布朗说,她的书架上也有这本书。布朗说:“我在展览中注意到红军与人民之间的紧密联系,红军领导人和普通战士们并肩战胜困难令人印象深刻。”
1928年,尚未满23岁、来自美国密苏里州的埃德加·斯诺抵达上海。起先只准备在中国做短期旅行的斯诺一留就是13年,并从事新闻报道,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同情中国的斯诺曾在“九一八”、“一二八”事变时亲赴前线,报道日本侵略给中国带来的苦难,也曾在燕京大学讲授新闻学。
1936年,经宋庆龄介绍,斯诺前往陜北,采访毛泽东等中共主要领导人。同年8月,斯诺在陜西保安为毛泽东拍下了头戴红军五星八角帽的照片,发表后广为流传,成为经典。接下来几十年里,斯诺一直珍存这顶帽子,并用红木制作了精致的帽盒。斯诺去世后,斯诺夫人将帽子送回了中国。
这顶见证过中国革命的帽子也成为本次展览最为珍贵独特的展品之一。
斯诺在1937年出版《西行漫记》,真实客观介绍了长征及中国共产党,轰动全球,红星开始变得更为明亮耀眼。来自威斯康星州麦迪逊的艾丽莎·弗兰达斯通过阅读这本书,知晓了长征故事。
展览上,弗兰达斯在观看画家吴作人于1951年创作的油画《过雪山》和任弼时吃剩的皮带后,发出感慨:“长征是启示性的,展现了人类意志的力量。”(完)
来源:新华社 记者 翟翔 摄影报道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