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保卫会师:“铁流后卫”在这里痛失年轻副军长

2016-10-19 13:51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大墩梁,会宁县中川乡一座看起来很普通的山岗,它是华家岭的一部分,位于会宁县城南40公里左右。就在这里,1936年10月23日,正在会宁及周边区域进行会师的红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激战,887名红军战士长眠于此。

31_%e8%b0%83%e6%95%b4%e5%a4%a7%e5%b0%8f

现在,大墩梁上耸立着红军烈士纪念碑和烈士陵园,默默述说着80年前那段壮士悲歌。

山岗上的激战

从会宁县城去大墩梁,是一条崎岖不平的公路,在前一天的大雨之后,砂石混着泥土,让车轮抓地分外艰难。好在雨后的天,是蓝的,北京这样的大都市罕见的透彻的蓝。蓝天下,是黄土高坡特有的“大山深沟”,山岗与山沟,被绿的树木、黄的庄稼、粉的野花染上一层一层的浓烈色彩。就算是相机摔在地上而偶得的一张相片,也像油画一般美。

80年前的深秋,就在如今看起来很适合开发旅游的这片山岗,发生了一场惨烈的阻击战。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高举北上抗日的伟大旗帜,在会宁地区实现了大会师。然而,为了将红军一举歼灭在西北地区,蒋介石不顾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急忙调集胡宗南第1军、王均第3军、毛炳文第37军、东北军第67军和骑兵军5个军,组织“通渭会宁”战役,分4路围堵红军主力。

大墩梁,属横跨通渭、定西、会宁三县的华家岭山系,自古属交通要道。当地村民说,早年间闹土匪,大墩梁这一代就发生过村民与土匪马帮之间的激战。三军大会师前后,国民党军队在飞机大炮和优势兵力的支援下,多次向红军发起追击和袭扰,毛炳文、王均两路兵力相继攻打红军控制的通渭、马营、华家岭、会宁等要地,胡宗南部进至静宁、界石铺,向打拉池、海原方向推进。在会宁地区先后爆发的6次大战斗,以大墩梁阻击战最为惨烈。

在大墩梁担任阻击任务的是红四方面军第5军,他们面对的敌人是沿着西兰公路(西安到兰州)一路追击红军的国民党军胡宗南、毛炳文部。为了抢占有利地形,红5军利用海拔2500米的华家岭设置阵地。10月21日,战斗进行的比较顺利,敌人的先头部队被消灭。22日,战斗开始变得惨烈起来,敌人轮番用飞机大炮进行轰炸。22日黄昏,红5军副军长罗南辉被炮弹炸伤胸部和头部,但仍然在担架上指挥部队有序撤退。

23日,和敌人周旋了两天两夜的红5军,从华家岭退到了大墩梁上。带伤指挥的罗南辉,部署红5军37团、39团、43团、45团分别占据有限的山头掩体,先后5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不甘失败的敌人从兰州增调来7架飞机,对大墩梁进行狂轰乱炸。

现在的大墩梁,常年坚持植树造林,覆盖了一层矮矮的松树。而80年前,因为干旱的气候,这里光秃秃的山岗,根本没法提供有效的掩护。在敌人飞机轰炸和机枪扫射下,红5军战士依然组织起反冲锋。但不幸的是,罗南辉再次被炸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在含泪埋葬了副军长后,战士们又提起打光子弹的钢枪、刀刃卷起的马刀,甚至是木棍石块,与冲上山岗的敌人进行殊死肉搏。
大墩梁这一场血战,持续了两天,红5军阵亡887人,他们用沉重的代价,胜利地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掩护了主力部队安全转移,为红军西渡黄河,北进陕北赢得了时间。红5军也被兄弟部队尊称为“铜墙铁壁”,被毛泽东称为“铁流后卫”。

担架上的指挥官

罗南辉是在会宁牺牲的红军最高级别将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听闻噩耗传来悲痛不已,流着热泪说:“南辉同志是红军中的一位优秀指挥员,他的牺牲是我军的一大损失。南辉同志为党献身的精神比华家岭还高,南辉同志的英名将与华家岭共存!”

罗南辉是四川人,1926年入川军江防军第28军第7混成旅当兵,1927年在该部驻地彭县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奉命转移。当时罗南辉代第33军军长,率部负责红四方面军后卫,保护红军安全转移。从长征开始后,罗南辉就一直担任后卫工作。1936年1月,红33军与红5军团在四川丹巴正式合编为红5军,罗南辉担任副军长,继续扮演阻截国民党追兵的角色。红5军是一支铁军,自红军长征以来,一直担任后卫,打的仗最多,吃的苦最多,伤亡也最惨重。

在大墩梁一战中,罗南辉带着重伤,一直在担架上坚持指挥,直到牺牲前一刻。

1986年10月,会宁县人民政府在大墩梁修建了红军烈士纪念碑,以缅怀罗南辉和红军烈士的业绩。2006年在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进行了重新修缮。

32_%e8%b0%83%e6%95%b4%e5%a4%a7%e5%b0%8f

常去看看烈士墓

大墩梁的烈士纪念碑旁,有一个小村庄,就叫大墩梁村。

在会宁县境内,大墩梁所在的区域,算是降水相对较多的地方。以会宁县城为界,往南属于半干旱区,往北属于干旱区。大墩梁在会宁县城以南,这里世代居住的村民都以农业生产为生。洋芋(土豆)、苞米(玉米)、小麦,只要能下一点雨,山岗上的梯田就能给村民们带来点收成。

“收成主要是看天,还可以吧,以前会饿肚子,现在县里帮我们把地平整了,还铺了地膜,能吃饱了。”村民李芳兰说,自己从小就听家里老人说,大墩梁发生过一场激战,牺牲了一位副军长。“我爷爷奶奶那一辈,就已经来大墩梁了,这里红军打仗的事情,他们记得一清二楚。”

李芳兰家现在住着宽敞的瓦房,村里也通了往来县城的公交车,日子过得越来越好。闲着的时候,她会和老伴一起,到山岗上转转,看看纪念碑和烈士墓。“想想以前,烈士们为新中国牺牲,我们现在的日子,来的不容易。”

红军巧妙撤出

敌人自相残杀

1936年10月下旬,红四方面军第31军91师、93师和红4军1个师在河畔镇慢牛坡设伏,阻击国民党关麟征部,掩护红四方面军主力北渡黄河。

10月28日,关麟征部先头73旅145团进入了慢牛坡红军设下的伏击圈,红31军93师、91师和4军一部立即四面合围,发起猛烈进攻。关麟征率部赶到后,匆忙设指挥所指挥作战,组织炮火掩护,用密集部队向两翼增援。夜战中,红军巧妙地从两军阵中撤出,敌25师两部兵力相互混战,至午夜,双方才从军号声中辨明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关麟征气急败坏,下令停止追击。这次战斗给气焰嚣张的关麟征部以沉重打击,也为主力部队西渡黄河争取了时间。但是,年仅33岁的红93师师长柴洪宇和200多名指战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柴洪宇,又名柴鸿儒,1928年参加国民革命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6月,他任红第31军93师师长。

师长柴洪宇壮烈牺牲后,警卫员王树堂委托当地一位姓姜的农民买了一口棺材,将其掩埋,并将掩埋地点画了草图,叮咛姜姓农民要好好看管坟墓。22年后的1958年5月下旬,柴洪宇的妻子李凤清领着侄子柴骥,依照王树堂提供的草图来会宁迎取烈士遗骨,中共会宁县委在会师联欢会会址(文庙大成殿)前,为柴师长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烈士遗骨最后被安葬在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1986年10月,会宁人民还在慢牛坡修建了一座烈士陵园。2006年,为纪念慢牛坡战役红军烈士牺牲70周年,河畔镇又修建了“群英塔”和“红园”,以表达人民群众对革命先烈的怀念之情。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孙毅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