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玉米干掉了清朝? 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2016-12-09 12:10 编辑:TF003 来源:网络

《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是一部解读五百多年来的全球化和世界史的作品。作者查尔斯·曼恩遍访了亚欧美,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展现出生态碰撞是如何改变人类历史的。

作者:木出


%e4%ba%94%e4%b8%ad

《1493 : 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查尔斯·曼恩 朱菲 王原等译 
中信出版社

全球化是什么时候开始的?《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将时间推移到五百年前,浩大的船队将美洲的白银运到中国,意味着全球化时代的开始。

这本书视野开阔,读者犹如在高空环游世界,很多看似无关的事情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我们都知道明代严禁私人从事海上贸易,甚至一度命令沿海官员销毁所有私人的出海船只,但是在十六世纪中期,尽管朝廷满心不乐意,还是卷入了全球性的交流网络。因为当时明朝的货币制度失控,为了得到必需的白银,中国解除了贸易禁令。玻利维亚的波托西,菲律宾的马尼拉,中国厦门附近的月港,一度因为连接世界经济而举世闻名。

当时在福建以北、长江下游的村子里,密密麻麻地开满了小型的丝厂,月港的商人将丝绸卖到马尼拉,可以获得30%到40%的利润;西班牙商人加价两倍三倍甚至四倍,销售到美洲和欧洲,价钱依然比西班牙本土生产的还要低;同时墨西哥兴起了一门产业,数以千计的裁缝用中国丝绸制作成品销往美洲各地以及大西洋彼岸。福建的商人最初是把丝绸当布料出口,但很快就能仿造欧洲最新款式的服装。

丝绸贸易带来滚滚白银让明朝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帮助维持庞大的军事工程。白银对明朝来说也是个政治威胁,因为明朝没有办法控制白银贸易,也没有办法掌握它的来源,甚至对大量走私来的白银也束手无策,大量的白银最终价格下跌。1640年前后,明朝依然用白银来纳税,却没有根据通货膨胀来调整税率,依然按重量为单位而不是价值来收取白银。按等量计算得到的税金当然就不如以前了。明王朝出现收入短缺,连国防开支都难以为继。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明王朝严重依赖白银贸易,国民生产总值的很大部分是用来购买白银,最终被推到了悬崖的边缘。当然这个观点是有争议的。一个王朝的覆灭并不是一个因素可以解释的。

影响中国历史的除了白银,还有从美洲来的烟草、番薯和玉米。据估计中国当时拥有全球1/4的人口,却只能靠占全球1/12的耕地来养活自己,在《哥伦比亚大交换》这本书里写道:“在旧世界,没有哪个大规模的人类群体比中国人更快地接纳了美洲的粮食作物。”甘薯、玉米、大花生、烟草、辣椒……这些都是今天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来自美洲的辣椒,怎么会有麻辣鲜香的川菜?

甘薯进入中国有一段走私偷渡的小故事。十六世纪九十年代初,厦门月港的商人陈振龙在马尼拉吃到了西班牙人带来的甘薯,很喜欢这甜脆的植物,他把甘薯的藤缠在绳索上,装进筐里,以此逃过了西班牙的海关人员,带回了中国。他的儿子陈经伦是福建巡抚的幕僚,受命推广种植甘薯,减少了饥荒。甘薯来到中国的路径当然不只这一条,它因为易于种植很快成为福建穷人的食物。

甘薯在福建的传播,正赶上明王朝的灭亡。清军要求沿海的居民内迁,沿海居民潮水一样地涌入了福建广东和浙江的山区。贫瘠的土地上无法种植水稻和小麦,于是农民大量种植来自美洲的作物。玉米可以在非常贫瘠的土地上快速生长,甘薯甚至能在玉米都不能生长的地方种植。而在中国的西部,广泛种植的是玉米和同样来自美洲的土豆。第一个发现大熊猫的西方人谭卫道曾在陕西一个边远的山区吃饭,他说除了几个配菜,其他的跟在印加帝国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玉米和土豆。

玉米、土豆、甘薯的广泛种植,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十八世纪末期中国人口开始了快速增长。难道中国人口多要怪玉米土豆和番薯吗?当然不是,人口增加跟清政府的税收、收购粮食的方式、灾难救助机制等等都有关系。

甘薯玉米烟草,促进了清朝的繁荣,也导致了它的崩溃 。1700年到1850年间,清朝鼓励移民向山区和西部移民,让国家的种植面积增加了两倍。移民为了开辟更多的耕地而砍伐森林,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洪水也变得越来越频繁。浙江在1802年和1824年两次下令禁止在山上种玉米,但是收效甚微。这些最容易种植的作物最终导致了长期、大规模的生态灾难,持续的洪水引发了持续的饥荒和持续的动荡。《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说,来自美洲的白银也许将明王朝推向了崩溃的边缘,而来自美洲的农作物则破坏了原本就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的基础。

《1493》以大量的细节和故事描述了“哥伦布大交换”以来,神秘的美洲大陆与其他大陆之间如何产生交流与碰撞。外来的动植物、矿物和疾病的冲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财富、痛苦和社会巨变。种种看似无关的事件,却隐含着紧密的联系,也正是这些事件加速了现代世界的形成。

原标题:玉米干掉了清朝?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