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老腔背后的魅力怎一个新字了得

2017-01-05 12:00 编辑:TF006 来源:北京晚报

提起“尚长荣”三个字,我最先想到的是《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世》、《廉吏于成龙》这些好戏,这是尚先生的艺术独创,怎一个新字了得,然而新戏往往很少能够成为经典,而尚先生的这些戏却无一例外都成为了新时期京剧的经典,久演不衰,这便引起了我的思考,是什么让他的京剧创新能够获得如此成功呢?这背后恐怕就是老腔的魅力。

作者 徐淳


渭南三事之一老腔  张风 摄

尚先生是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先生的三公子,出身梨园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家学深厚。尚小云先生的德、艺潜移默化的儒染着后辈。记得我奶奶宋喜珠曾说:“尚小云先生最爱创新,我小时候就看过怹的时装戏”。尚长荣先生也擅长创新,他开创了架子花脸铜锤唱,铜锤花脸架子演的艺术形式。这源于怹学“侯派”(候喜瑞先生)架子花脸,而且兼学“金派”(金少山先生)铜锤花脸,广泛学习,融会贯通。创新的基础是继承,扎实的功底,转益多师是我师,学思结合,融百家之长于一身,怹是在传统艺术土壤中开出的一朵现代奇花。我和挚友董亮聊起尚先生时,他说“尚先生的《御果园》我感觉无人能及,怹配演《打严嵩》那火候,入木三分不抢戏!尚长荣先生是大净!中年的尚先生坐着东去上海的火车,告别了生活工作几十年的西安,火车上听着《命运交响曲》,这正是怹的人生写照,那场景,前途茫茫却又激情满满,宛若东归英雄一般,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怹终于在上海立住了脚,迎来了自己艺术的巅峰。更重要的是有了自己的代表作——《曹操与杨修》,这部戏无疑是中国现代京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当代京剧史上,怹是旗帜性人物。”

尚长荣先生艺术上精益求精,至臻完美,生活中,平易亲和,最是念旧,艺高德厚,令我等感佩。我有幸在网上结识了尚先生的得意弟子顾谦兄。顾兄对我说:“先生曾亲口和我说起徐、尚两家情谊深厚。”兴奋之余,我言:“既然如此,兄若见到先生能否方便录一段先生聊徐尚两家往事的视频,再烦请先生给徐家题个词。”没想到顾兄真是热肠古道,把此事记于心间。他去上海学习见到先生,把我的要求一说,先生爽快地说“没问题”。先生那么忙,却真拿我的事当事。我本想让顾兄拿手机随便录一下就行了,先生却让上海京剧院电教室的同志在怹的办公室里摆好机位,布好光,正式拍摄。怹一气呵成说了二十多分钟,说得甚为动情。怹回忆我曾祖父徐兰沅先生和怹父亲尚小云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两家交往的点点滴滴。怹清楚地记得当年在徐家吃的砂锅鸡肘、糖醋鱿鱼卷。美食中留存着对当年那段岁月的回味。岁久年深,滋味无穷。当怹得知我想去上海拜望怹时,高兴地连声说:“好,好,好,欢迎,欢迎!”先生说题词的事先放一放,给徐家写什么词要好好琢磨一下。后来,顾兄说“先生一直再琢磨该如何写,要你也帮忙参与一下。老爷子说你文化水平极高。”我没想到先生如此重视此事。我拟了两句话“徐门家风淳厚,梨园世代相传”,先生看后让顾兄和我商议能否将“门”字改为“氏”字,先生对言语的推敲令人佩服,“氏”字更文雅大气。一字之间见真心。

不久,顾兄说先生已将字写好寄给他了。展开一看,我不禁又是一惊。先生写了两份,一份写的是“徐门”,另一份则写“徐氏”,用纸讲究,一张花笺,一张洒金笺,用印各异。先生做事不自尊自大,总会考虑他人的感受。事至此,惊喜迭出,感慨万端。

感激之余,我想,先生为人做事一新一旧。新在何处?我一个后生晚辈求字,按规矩应该当面拜求,而我却通过微信传个口信提出要求,先生却不在意那些老礼儿,对我这个不知礼的年轻人宽容如此甚至到了溺爱的程度。旧在何处?依旧是老腔。先生对下不轻视,不但不轻视,反而倍加重视,想得周到细致,细节动人,其心感人,不忘旧情,情深意重。先生台上演的是“仁义礼智信”的假戏,台下做的是“仁义礼智信”的真人,这就是老腔,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与顾兄未曾谋面,他为何如此帮我?我想是源于师承吧。徒弟是师傅的影子。他跟先生学艺更学做人,言传身教,亦使得他这般急公好义。

寒冬中,看着眼前的这两幅字,先生把梨园义世代情写于其间,暖人心。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