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娱乐

揭秘红色经典儿童影片背后故事 《红孩子》《闪闪的红星》诞生记

2017-06-01 12:00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今天是“六一”,想当年,“六一”这天能看上一场电影曾是很多人的期盼。特别被誉为红色经典的儿童片,不仅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而且成为一段段弥足珍贵的记忆……

作者 杨庆华


《红孩子》中的儿童团员都是北京的小学生

1958年2月,摄制组正在长影摄影棚内拍摄内景戏。毛泽东主席在长影厂厂长亚马的陪同下,走进摄影棚。毛泽东主席问:“这场戏怎么不到实景中去拍.....这要好多钱啊?”

1957年秋天,故事片《红色少年行》(后改名《红孩子》)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投入拍摄。影片根据时佑平的小说《苏区小司令》改编,描写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红色儿童团对敌斗争的故事。编剧:时佑平、乔羽;导演:苏里。影片中的小演员,除了16岁的陈克然(饰演苏保)来自辽宁省话剧团,其余都是来自北京的学生:宁和(饰演细妹)、陆贞冀(饰演金根)、王和永(饰演虎崽)、刘春申(饰演水生)、关敬熙(饰演冬伢子)。在江西外景地,导演苏里让他们住在农民家,换上破衣烂衫,打赤脚、穿草鞋。孩子们脚被磨破了,流了不少泪,吃了不少苦。几个月下来,这些小演员们真像当年瑞金的儿童团员了。

1958年2月,摄制组结束江西外景地的拍摄,回到长影拍摄内景戏。2月14日,气温零下十五度。长影厂第六摄影棚里,却是一片秋夜景象。一条羊肠小道,两旁绿树成荫,青草满地,珠露欲滴,虫声唧唧。《红孩子》摄制组正在拍的场景是:孩子们为了夺取武器,黑夜埋伏在树丛中,勒死敌人哨兵,获得了第一支步枪。中午12点刚过,摄影棚的门开了,毛泽东主席在长影厂厂长亚马的陪同下,走进摄影棚。大家都愣住了,激动得不知应该怎样才好。厂长亚马指着小演员向毛主席说:“这些就是我们的红色儿童团员,请主席看看像不像当年瑞金的孩子?”毛主席和摄影棚所有的工作人员一一握手,小演员们围住毛主席,有的拉着毛主席的手,有的用劲的鼓掌,有的还高兴地跳起来。毛主席亲切地问孩子们:“你们是长春人吗?”“我们是北京人。”孩子们回答着。毛主席笑了,问孩子们是哪个剧团的,在哪个学校上学。这时,拍摄新闻纪录片的摄影师开动了机器,被毛主席发现了,笑着说:“不要把我当戏拍了进去。”在场的人也都笑了起来。毛主席在摄影棚里走了一圈,仔细地看着,指着一些油纸作的树叶和麻作的青草问:“真的能不能用?”厂长亚马回答说:“能用。”毛主席问:“这场戏怎么不到实景中去拍?”导演苏里说:“因为季节关系,所以在棚里搭了景。”毛主席又问:“这要好多钱啊?”导演回答:“大约一分钱一片树叶。”吉林省委书记吴德补充说:“这里是容许弄虚作假的。”毛主席笑了。

1958年5月,毛主席视察长影厂时与影片《红孩子》中饰演细妹的小演员宁和的合影上了《大众电影》的封面。

1958年7月,影片《红孩子》公映,观众争相观看。影片的主题歌《共产儿童团团歌》传唱至今:“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我们都是共产儿童团……”

《闪闪的红星》原本有两个“潘冬子”

影片《闪闪的红星》根据小说《战斗的童年》改编。原著中的年度跨度是从1934年写到1949年,潘冬子从一个7岁的儿童成长为一个青年,当了一名解放军战士。所以,影片最初拍摄时,潘冬子由两个演员分别饰演……

1964年,济南军区文化部干事李心田创作完成小说《战斗的童年》。1971年,李心田对小说修改后,改名《闪闪的红星》。1972年5月,《闪闪的红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说连续广播节目很快播出了这部小说。八一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八一厂”)导演郝光当时正在筹拍根据李心田同名话剧《再战孟良崮》改编的同名电影。他与李心田商定,下一部就拍摄《闪闪的红星》。与此同时,北京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北影厂”)也想拍摄《闪闪的红星》,并向解放军总政治部打招呼:如果八一厂不拍,北影厂就拍。八一厂得知消息后,决定《闪闪的红星》立刻上马。导演改由李俊和李昂担任。《闪闪的红星》电影剧本由济南军区和八一厂集体研究、集体改编,王愿坚和陆柱国执笔。1973年7月底,电影剧本完成。9月,摄制组赴江西鹅湖拍外景戏。《闪闪的红星》是八一厂在“文革”时期正式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上上下下格外重视,所有演员精挑细选:高宝成饰演宋大爹、赵汝平饰演冬子爸、郑振瑶饰演冬子妈、刘江饰演胡汉三、13岁的刘继忠饰演椿伢子、11岁的祝新运和另一位演员分别饰演小潘冬子和大潘冬子。潘冬子为何由两个演员分别饰演?因为小说《闪闪的红星》的故事从1934年写到1949年,潘冬子从一个七岁的儿童,成长为一个青年,当了一名解放军战士。《闪闪的红星》最初拍摄时,基本按照小说的结构顺序,时间跨度大,因此潘冬子由两个演员分别饰演。饰演胡汉三的老演员刘江老师告诉笔者:“影片第一次拍摄时,演大冬子的演员还跟着我们一起去江西外景地。第二次拍摄时,剧本做了大的改动,大冬子的戏被全部取消了。”

1973年11月,《闪闪的红星》摄制组拍摄了100多个外景戏镜头后,从江西外景地返回北京。八一厂领导审看样片后,认为拍得不好,“有些戏不完整,演员表演问题较多。”八一厂领导研究决定,影片重新拍摄,分镜头台本重新写,调导演王苹进入摄制组,撤换饰演冬子妈和饰演吴修竹的演员,冬子妈改由总政话剧团的李雪红饰演。重新改写的分镜头台本,故事内容只截取了小说的前半部分,从1931年起,到1936年止,取消了大潘冬子的戏。因此,祝新运饰演的潘冬子成为唯一的主演。 1974年3月底,《闪闪的红星》摄制组再次赴江西鹅湖外景地,开始第二次拍摄。导演组有三位导演:李俊、李昂、王苹。王苹“文革”前因拍摄《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影片而蜚声影坛。《闪闪的红星》第二次拍摄时,王苹刚从“牛棚”里出来。王苹担心出来工作会遭到江青的嫉恨,因此主动向八一厂领导提出:影片完成后不挂名。根据《闪闪的红星》主创人员的回忆,王苹为这部影片付出了巨大心血。许多经典的段落都是王苹指挥拍摄的。有一场戏,灯下,冬子和椿伢子趴在米店阁楼的地铺上说话。冬子:“老板为什么有米不卖?”椿伢子:“哼,准保又要抬高米价了!”冬子:“这个老板真坏!”椿伢子:“在这里真憋屈得慌。看不到自己人,看不到红星,不能唱歌,还不能玩‘打土豪’。什么时候跟吴大叔一块打白狗子,那才好呢!”导演李俊回忆,拍摄这场戏时,王苹提出孩子说话时,应该一边说话一边把腿翘在空中晃动,这样更加真实自然。

王苹对《闪闪的红星》最大的贡献,是将清新抒情的艺术风格带到了影片中。小说《闪闪的红星》原稿中,有些细腻的感情描写,但改稿时,作者李心田担心这些内容不健康,就删去了。八一厂拍摄《闪闪的红星》时,增加了一场戏,弥补了小说的缺憾:茅屋里,冬子抱着草走到母亲身旁,把草放在地上。母亲在整理草铺。冬子:“妈妈,我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母亲沉思。冬子:“妈妈。”母亲:“孩子,你记得歌儿里是怎么说来着?等到春天满山的映山红开了,你爸爸他们就该回来了!”母亲低声唱:“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闪闪的红星》第二次拍摄时,还增加了“小小竹排”这个优美段落:“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革命重担挑肩上,党的教导记心头……”那优美的歌声至今仍广为传唱……

1973年6月,摄制组完成外景戏拍摄,回到八一厂拍内景戏。小说作者李心田回忆说,有一天晚上正赶上拍火烧胡汉三那场,祝新运演得极其投入,导演王苹对他说:“这孩子演戏太灵了,拍摄前你把规定情景给他讲了,他很快就能酝酿情绪来,该哭的时候,眼泪自然就流出来了,根本就不用眼药水。你再给这孩子写部电影吧,有两部电影一撑,这个童星就亮了。”

1974年10月,《闪闪的红星》在全国上映,引起巨大轰动,毛泽东主席还派身边工作人员给祝新运送去了芒果。《闪闪的红星》之后,祝新运和刘继忠被特招入伍,几个月后又特招进入八一厂。后来成为八一厂演员剧团的正副团长。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