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北京棚改房首设“可变式户型”:一栋楼内可“装”进12款

2017-06-14 12:04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对于绝大多数住宅楼来说,一栋楼至多有三四种户型,但对于海淀区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魏公村小区的安置房来说,一栋楼居然有12个户型,这在全市住宅项目里是从未有过的。如何能将这么多户型“装”进一栋楼,同时还能确保每栋楼、每个房间的采光和通风,并且让一个面积不大的老旧小区在安置了7栋住宅楼、配套设施、托老所之后绿化率还能达到30%?设计方可谓煞费苦心。

老房吐槽
年久失修 面积太小不见阳光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住进魏公村小区的居民何先生,对这个小区又爱又恨。他现在还记得拿着新钥匙开启新家的喜悦之情、抱着刚出生的儿子回到家里的幸福之情、牵着儿子在小区里遛弯的闲适之情。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儿子如今已经成家立业,四口人住在56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就显得十分局促了。而小区里的环境也变得杂乱不堪,这让何先生对小区越来越爱不起来,甚至曾经想搬离。

“别看我们家是个三室一厅,可是房间都特小。”何先生家是当年单位分配的房子,虽然是三居室,但每个房间都不大,“小房间也就六七平米,放张双人床就没什么地方了,白天还见不到阳光。”何先生说,头些年一家三口住在这里还能将就,如今成了四口之家就显得非常拥挤了。除了房子小、布局不合理,因为年久失修,阳台外墙都已经剥落,裸露着内层砖块,家中管道长年腐蚀,下水道还经常返水、返味儿。另外,由于没有电梯,对于身体不好的老两口来说,住在5层上下楼也挺困难。
除了居住条件差,小区的环境也非常脏乱,随处可见私搭乱建,小饭馆的油烟顺着排风扇正对楼上,惹得居民不敢开窗;一到傍晚主干道南侧游商和小贩就出来摆摊,人车混杂;楼与楼之间距离狭窄,汽车乱停乱放。“就更别提什么花园啊、绿地啊、遛弯健身了,根本没有那个地儿。”何先生说。

按照日前刚刚公布的征收补偿方案,何先生家可以换一个94平方米的三居室。“我特意去看了户型图,每间房都有十几平米,还是南北通透,以后要是有了小孙子,一家五口住起来也会很舒服。”何先生已经开始期待住进新家的日子了。

新房设计
一个小区26种户型 方案调整上千次

棚改方案显示,魏公村小区将原址重建,新建的小区暂定名为“魏公村花园”,规划建设7栋板楼,其中,有5栋为28层,其余两栋分别是11层和13层,均为一梯四户。小区共有住房1300多套,按1:1配置的地下停车位,小区实现人车分流,绿地比例达到30%。在户型图中记者发现,这个小区的户型多达26种。“普通住宅楼一般只有三四种户型,一栋楼的同一位置的户型都是一样的,但在魏公村小区行不通,有的户型虽然在同一个位置,但楼上楼下都不一样。”设计方UCA优思建筑建筑师、魏公村小区项目负责人孙石村翻开户型图,指给记者。

为何这个小区的户型有26种?孙石村解释,由于历史原因,小区18栋楼产权单位众多,各家单位在建房的时候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1300多户居民的房型多种多样,房间大小各异。然而未来盖起的安置房只有7栋,为了让分散在18栋楼里的1300多户居民能够公平、妥善地安置在7栋楼内,根据补偿方案计算和整合,最终优化设计出了26种户型。

记者在户型图中看到,这26种户型涵盖两居室、三居室和四居室,建筑面积就包括13种,最小60平米,最大133平米,中间还有68平米、77平米、86平米、97平米、115平米等,但有的户型面积相同,房间布局不同,大部分面积都有两到三种布局,最多的有四种,因此总共出现了26种。孙石村以91平米为例,虽然总面积都是91平米,却有4种不同的布局,有的卧室朝东,有的卧室朝北。因此如何将26种户型全部“装”进7栋住宅楼,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通常我们画一个住宅楼的设计图纸最多一个月,只要把主要的三四种户型设计出来,其他的微调就行,但这个小区的户型图我们画了4个月,足足比其他项目多花4倍的时间。”实际操作魏公村小区户型设计的设计师高配建说,总共1300多个户型都是他和同事一层一层手动计算,并通过排列组合不断调试出来的,“如果不精打细算,26种户型简单地摆放在7栋楼里,可能从楼外看这边儿凸出来,那边儿又凹进去,非常难看。”粗略地计算,户型设计方案至少调整了上千次。

要保证楼外观整齐,楼内就要进行调整。高配建说,他们借鉴了“可变式户型”设计方案,这也是本市首次在棚改房项目中应用。通俗地讲,就是通过精密计算,减少整栋楼承重墙的受力面积,这样就能有更多的空间来调整屋内的户型。“比如楼上是60平米加133平米的组合,楼下就通过调整非承重墙的位置,设计成63平米加130平米的组合,这样上下就都对齐了。”这样的墙体微调在7栋住宅楼中随处可见。
“可变式户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居民住进来之后,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可以在户内根据需要改动非承重墙的位置,比如两居调整成三居,三居调整成四居。

除了户型的设计费尽心思,设计师们对每栋楼位置的设计也是煞费苦心,既要考虑楼内户型满足至少一个房间满窗日照约两小时的标准,又要顾及到对相邻地块的影响。“小区南侧有相邻小区的既有住宅楼,我们既不能挡别人的光,也不能让别人挡我们的光,所以每栋楼只能用一种最佳的位置和姿势。”而高配建指的这种姿势,也是经过他和同事几百次的调整实现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小区规划中有一栋三层配套设施是专门用来建设托老所和老年活动中心的,“因为是老年人使用,所以对日照的要求更高,因此我们特意选择了整个小区当中,满窗日照时间超过3小时的位置给了老人。”高配建说。

另外,绿化率也是倍受居民关注的一个方面。高配建说,原小区的绿化基础并不好,面积有限,楼又多,如果按照普通住宅小区设计,很难实现30%的绿化率底线,因此小区内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车都停至地下车库,地上除了消防通道以外的道路都设计得比较窄,腾出更多的空间进行绿化,让居民感觉下了楼就能逛公园。

围观声音
保障房设计越来越注重“尊严感”

清华城市创新发展实验室主任陈柏旭认为,北京正在进入一个城市住宅居住环境更新的历史时期。“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棚改项目,就是因为几十年前盖的住宅楼已经不适应现在住户的居住标准了。”

陈柏旭解释,以前的住房带有公共性住房性质,比如筒子楼,沿袭的是前苏联的模式,房屋结构紧凑,居住条件差,甚至连厕所都需要共享,居住没有尊严感。而现如今,居住者的生活标准逐渐提高,社会也在发生变化,“比如以前设计的房子大多为了满足三口之家的需求,现在二孩开放,如何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让保障房的居室也能有更加多元地变化,是住宅设计师们更多考虑的因素。”陈柏旭认为,魏公村小区棚改房的设计就是一个回归了居住本身,平衡居民需求,给居住者更多尊严感的保障房。

新闻内存

魏公村小区位于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西侧,上世纪70年代末建成,小区内共有住宅1300多套。40多年过去了,存在房屋老旧、市政设施老化、车辆乱停乱放、休闲场所不足等诸多问题。2016年,魏公村小区项目棚改征收工作正式启动,并且被列为海淀区棚改和环境整治项目之首。2016年底,项目部完成绝大多数居民的入户评估工作,2017年5月18日公布《魏公村小区项目住宅房屋征收补偿方案》和户型效果图。目前棚改征收工作还在进行当中,预计3年后,居民将原址回迁。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叶晓彦 李怡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