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区变身塞隆文创园成双桥新地标 46座筒仓点亮广渠路
2017年9月20日讯,坐落于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东南端的北京塞隆国际文化创意园内拥有着亚洲最大的水泥筒仓群。如今,这里的46座水泥筒仓全部实现夜间亮化,极具工业特色的夜景已成为连接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廊道的新夜景,“扮靓”广渠路。
据介绍,由首农集团打造的北京塞隆国际文化创意园东邻双桥东路,南抵广渠路,占地面积72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园区前身为原北京胜利建材水泥库,独有46座筒仓,保留了30多年历史的老厂区建筑和工业遗迹。今年,北京塞隆国际文化创意园运用行业最领先的激光投影技术,夜间打亮园区全部的46座筒仓,并在节假日以及重大活动期间,打出公益性宣传标语等内容,在广渠路沿线形成极具工业特色的夜景。
“目前这46个水泥罐状群的广告宣传价值日益凸显,夜间点亮的罐装群已经成为双桥的一处文化地标”,首农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将利用好这个极具特色的平台,持续宣传展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文化双桥的风貌。”
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亚洲最大的罐体群外,北京塞隆国际文创园内还有火车、铁轨、站台等特色景观,这些都是园区自身极具特色的工业遗址形态和空间资源优势。据介绍,园区将借助这些自身优势,围绕“互联网+”打造集文化、科技、旅游、新媒体、新能源等业态为一体的文化生态圈,建立集中小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文化投融资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站式互联网文化服务平台。
据悉,未来塞隆园区还将建成集影视制作、广告设计、网络服务、艺术展览、休闲娱乐等业态的文化创意综合体,吸引更多文化企业入驻。目前,北京华奥视美国际传媒、北京星座魔山传媒等一批知名传媒企业相继入驻园区。
国家文创实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塞隆国际文化创意园仅是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的一个缩影。三年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通过旧工业厂房改造利用、传统商业设施升级、有形市场腾退转型、农村产业用地选择“高精尖”项目四种方式,新转型升级了37个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筑规模235.44万平方米,成为现代都市景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示范。如今实验区内聚集了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懋隆文化产业创意园等50余个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形成错位、协同、融合发展格局,在服务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环境品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方面的作用持续增强。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左颖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