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特朗普访华时 乐团演奏的《歌唱祖国》是怎么诞生的?

2017-12-18 09:46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歌唱祖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歌曲,慷慨激昂的歌词和旋律鼓舞了一代又代中国人。在很多重要场合,都有它的身影。前段时间,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就为特朗普演奏了《歌唱祖国》。那么这首歌诞生于什么时候,又是谁创作的呢?

作者 王斌


这首歌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创作,我的父亲王莘(1918年-2007年)为其作词作曲。1949年10月,我的父亲王莘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加了开国大典。在观礼台上,当他看到游行的队伍都喊着口号走过天安门城楼时,作为一个音乐工作者,他想如果人们能唱着一首歌通过天安门广场,该有多好?于是,他就下定决心要写一首大家都爱唱的歌。

最初,他几乎是每隔一两天,最多三天就能写出一首歌,总共写了一百多首歌。其中有六首发表在《天津日报》和《天津歌声》等刊物上。遗憾的是,歌曲发表后并没有太多人传唱,父亲当时非常纳闷:当年在晋察冀边区时,条件那么艰苦,写的歌群众都能传唱,现在条件好了,怎么反而唱的人少了?他觉得可能是自己没写好。于是,父亲继续地努力写歌。写了快一年,他依然没有写出满意的歌来。

1950年9月,天津音乐工作团需要西洋乐器,而那时通过外汇买西洋乐器是件不容易的事。父亲当时是天津音乐工作团的团长,他听说北京西四牌楼附近有一个当铺,里面有国民党军乐团遗留下的旧乐器,他决定去西四的当铺买几样西洋乐器。父亲带上了天津音乐工作团所有能动的钱到了北京,到了西四牌楼以后,店铺老板告诉我父亲,除非都买走,价格上才会便宜。我父亲一看钱,肯定不够,他索性把钱都拿出来给老板看。经过几番交谈,父亲把能挑的乐器都挑了。挑完后才发现,幸亏来的时候买了回城车票,否则连回天津的钱都没了。

王莘

父亲一看,买了这么多乐器怎么办?他跟老板说了半天,老板给他了一根麻绳,父亲拿着麻绳把乐器一件一件地栓起来。当时那个狼狈相可想而知:两支长号栓上后,父亲用左右肩膀各背一个;左右手提着圆号;剩下的小号、长笛、黑管、双簧管等乐器栓在一起,挂在脖子上。父亲就这么“狼狈”地从西四牌楼往火车站走。

当时是1950年的9月14日,北京城里,有小朋友们正在排练,准备迎接国庆节的到来。他看到秋风中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场景,他想了很久的歌词和曲调很自然唱了出来:“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然后他又引申了两句:“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父亲觉得这首歌写得很好,他唱得也挺有劲儿。当时没带纸和笔,父亲担心忘掉,他就这样一边背着乐器往车站走,一边重复地唱着这首歌。就在重复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被这首歌感动地哭了。

父亲他上了火车后,拿出纸和笔把前面那几句记了下来,此时,他的情绪也逐渐平静,随着火车的前进,窗外的景物也不停变换。他灵感如泉涌,写下了“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父亲回到家,把整首歌的曲谱誊写了下来。第二天早晨兴冲冲的就送到了报社。因为当时离国庆节还有十五天时间,他希望这首歌能迅速传播出去,让大家传唱开来。结果过了没两天,报社退稿了,上面写着原因:国庆稿挤,暂不录用。父亲当时就挺纳闷。他找了一个老朋友、当时《晋绥日报》的主编,托这位朋友去问到底是什么原因退稿。后来这位朋友告诉他,报社认为他写的是一首外国歌。父亲觉得非常纳闷,这首具有如此鲜明中国特色的歌,怎么会是外国歌呢?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大家传唱的歌曲,比如《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都是五声音阶(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从宫音开始到羽音)。而父亲写的这首的曲调和旋律明显与这些歌曲不一样,所以让人感觉不像中国歌。

这也与父亲的经历有关,父亲的老师是冼星海先生,冼星海是法国留学的高材生,他们平时能接触到更多不一样的曲调。虽然报社不用,但父亲感觉这首歌群众一定会喜欢,于是他马上组织天津音工团的团员自己演唱,然后到工厂、农村、码头以及学校中去教大家唱。没过多久,这首有着激昂的歌词和欢快旋律的歌曲,便在群众中传唱开了。

《歌唱祖国》传唱开之后,当时的中国音乐家协会首任主席、也是我父亲在延安和上海时的老师吕骥,在北京大学的一次集会上听到了这首歌。他觉得这首歌写得非常好,就打听作者是谁。大学生们都说不知道,只知道这首歌是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那边的同学抄来的。后来经过多方了解,才知道这首歌是我父亲写的。后来,中国音乐家协会的秘书长孙慎对我父亲说,他们准备向全国推荐这首歌,要让大家都唱。

于是,《歌唱祖国》在1951年9月15日的《人民日报》上第一次发表。这首歌从酝酿到写完,用了整整一年,从写完到发表又用了整整一年。正是从发表在《人民日报》的那天起,这首歌一直传唱到今天,传遍全球,传遍世界。如今,这首歌每天早晨都在天安门广场上奏响,并以此作为升旗曲。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