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唐代花朝节盛行全国 起因:武则天嗜花成癖

2018-03-08 15:48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花神节,又称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百花生日”、“花神生日”。节期因时代、地域的不同,分别有农历二月二、二月十二和二月十五等说法,这与各地花信的迟早有关。晋人周处所撰《风土记》:“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就是农历二月十五。明田汝成所撰《熙朝乐事》:“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

作者:彭俐


唐代时,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三个“月半”乃是被视为同等重要的佳节;到了宋代,花朝节的日期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南宋诗人杨万里《诚斋诗话》:“二月十二日花朝,为扑蝶会。”清代之后,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南方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清人汪灏《广群芳谱·天时谱二》记忆二月初二为花朝节。古代浙江绍兴和河南光山,则有二月二为小花朝节、二月十五为大花朝节的习俗。不管如何,花朝节在公历中的日期为每年的三月,大致在“惊蛰”到“春分”之间。

至于花神是谁,说法不一。有的以女娲为花神。《月令广义·岁令一》:“女夷,主春夏长养之神,即花神也”。《花木录》:“魏夫人弟子善种花,号花姑”。花朝节最早在春秋《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博异记》、《镇洋县志》记录了一个美丽传说:唐天宝年间,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远近闻名。某年二月之夜,一群百花之精幻变的艳丽女子入其花园,对他说本欲迎春怒放,可封姨(风神)出头阻挠,故请他帮忙解难。崔氏遵彼指教,置备彩帛,画日月星辰其上。二月十二日五更时分,崔将彩帛悬于园中花枝。届时果然狂风大作,但枝上花卉有彩帛护持,一朵也没被吹落。喜爱花卉者争相仿效,因以成俗。由于悬彩护花的时间须安排在五更,故称“花朝”。按上述解说,花朝应属追述崔玄微悬彩护花的纪念性节日;但在宋元以来的一些史地风俗记载中,花朝却是庆贺花神诞辰的祭祀性节日,就是说悬彩花枝的意义并非护花,而是为花神祝诞;也有史料认为,花朝节与佛教的祭祀礼仪有关,或者说,中国的佛教活动也受花朝节影响;有研究者认为,花神节的来历主要是自然崇拜中的植物崇拜,此说言简意赅,确为精论,但仍无法从史料中取证,勾勒出自上古植物崇拜到花朝节俗形成的逶迤足迹。

花朝节盛行全国,始于武则天时期。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活动。

古人基于长时间的认识和把握,提出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一说,即从小寒到谷雨共八个节气,有一百二十天,每气十五天,一气又分三候,每五天一候,八气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所开的花),共有二十四候,应二十四种花信。顺序为: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梁元帝《纂要》记:“一月二番花信风,阴阳寒暖,冬随其时,但先期一日,有风雨微寒者即是。其花则:鹅儿、木兰、李花、杨花、桤花、桐花、金樱、鹅黄、楝花、荷花、槟榔、蔓罗、菱花、木槿、桂花、芦花、兰花、蓼花、桃花、枇杷、梅花、水仙、山茶、瑞香,其名俱存。”所谓“花信风”:风有信,似有德行,如期而来;花有信,似有灵气,迎风盛开。守信是中国传统最尊崇的一种美德。如期而至的春风,因遵守信用,被人们称为信风、德风,反映了中国古人万物有灵、以德为上的观念。

孙过庭《书谱》,纸精墨良,故神采焕发。中侧锋并用,或藏或露,忽起忽倒,笔势纵横洒脱,笔画丰满圆转,轻重映带,变化无穷,兼容飘逸和沉着,婀娜和刚健,质和妍有机统一,达到心手相忘之境。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