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古代书家多为文人学人哲人,明代大字热兴起,书法为何有别于前朝?

2020-07-09 16:20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相对今人来说,古代书家的优势是,身处相匹配的社会环境,包含古典诗文,农耕经济,慢生活,现在则处于社会专业分工和各种技术便利的条件下,呈现出加速度。这是环境的变化。

作者 一 鸣


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是时代的需要,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并不是毫无办法,关键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态度。书法从来都是个案,只和一个人的内心相关,与他人无关。所以,不必怨天尤人。

人自身也有变化。过去的书家,主要人群天然就是文人,当然也是诗人,更高层次的则是学人乃至哲人。现在则是分布在社会各行业的工农兵学商。

明代书家就有明显的例子。

说到于谦,就想到他那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题〈公中塔图赞〉》纸本,纵29厘米,横61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于 谦(1398-1457),字廷益。以《石灰吟》一诗闻名。先后任御史、兵部侍郎,官至少保。其书静穆高雅,气韵盈沛,用笔劲峭有力,畅达清丽,意如行云流水。董其昌评价他:“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独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诗作归隐情怀的表达与慷慨悲凉的风貌,预示了诗坛风气的转向。

王阳明乃是哲人,更是圣人,他和孔子、孟子、朱熹并列“儒家四圣”。不独于此,王阳明还会带兵打仗,文治武功齐备。在明朝以功封伯爵的文臣有三人,以学问从祀孔庙的学者有四人,而王阳明竟独占其二!

明代书法,随着朝代统治体制的改变,出现了有别于前朝的现象,如大字热兴起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一特殊现象,与当时社会的铨选制度、经济状况、社会习俗、文化教育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谓大字书法,是榜书、题署、署书、擘窠书、撮襟书的总称。明代书法重视大字,与朝廷提倡和社会时尚有关。字少势大,符合明代帝王们用以赐臣的墨戏,故得到他们普遍喜爱。明朝廷为表彰各种优异人才,往往以立坊、赐匾的方式来宣传。

明代官员书家分为两类:后世眼中的专业书家;纯粹的官员书法。虽然水平有高低差别,但绝大多数是真正的书法家,差别在于对书法史贡献的大小。和今天的官员书法,自然要另当别论。

费宏《行书尺牍》。

费宏(1468-1535),字子充。进士第一,授修撰,累迁户部尚书,最后担任首辅。费宏13岁时就高中信州府童子试“文元”,20岁中殿试,成为明朝最年轻的状元。书法古雅,别见奇趣。

张瑞图《论书卷》(局部),绫本,纵25厘米,横274厘米,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张瑞图(1570-1641),字长公,号二水。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进士,殿试第三,授编修官少詹事,兼礼部侍郎,以礼部尚书入阁。张瑞图以直率自然的挥运,不拘常规的用笔,大写意的气势表现动荡时代激越躁动的心态,另辟蹊径,开启了晚明书坛改革的先河。

陈鎏《韦应物陪元侍御春游诗》,金笺扇面,纵17厘米,横51厘米。

陈鎏 (1508-1581),字子兼,别号雨泉。嘉靖时任工部营缮主事,历员外郎等。诗文冲远有致,书法尤精绝。工小楷,出入钟、欧,自篆、隶、行、草、擘窠以逮笺疏、榜署书,尤丰媚遒逸,有天然之趣。

冯从吾草书《千字文》(局部),每页纵33厘米,横22厘米,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冯从吾(1556-1627),字仲好,号少墟。先后任御史和工部尚书等职。明万历时著名教育家,关学大师。万历三十七年(1609)创建关中书院,被誉为“关西夫子”。著有《关学编》、《冯恭定金集》、《陕西通志》。此卷取法宋徽宗而能有个人面目,用笔灵动,结体跌宕,通篇具书卷气。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08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