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蠡之见:街巷长是“管家”更是“主人”
说起“街巷长”,很多市民都不陌生。在相当的一段时间里,这些管事最多、官衔最小的“长”们成了普通百姓最亲近、最可以依靠的贴心人。后来“街巷长”有了升级版本“小巷管家”,再后来“小巷管家团”也抱团上线,试点了一段时日且收效颇丰。
安旭东摄
市委书记蔡奇同志曾不止一次在调研和会议中强调,街巷长制就是把干部推到背街小巷整治第一线,解决好谁来管、管什么、如何管的问题,建立起服务管理的长效机制。他还要求,发挥街巷长制作用,用好小巷管家这支力量,打造一支精细化管理的队伍。据本报报道,如今,东城已经招募了2064名“小巷管家”,实现全东城178条主要大街、1005条背街小巷全覆盖。一年多的时间里,“小巷管家”不仅成了破解城市管理难题的一把金钥匙,也是社会治理的一项创新举措。
俗话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同理,在公共管理中遇到重点和难点的问题时,实行“首长负责制”这一特殊管理机制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小巷管家”们的出现明确了基层党政领导对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和文明创建负总责的要求,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执行力,为落实综合治理创造了条件。其统一协调的机制能够有效解决“多头管理”和职能重叠所形成的低效,最大化整合既有资源,发挥资源聚集的合力。用大白话说,就是街面上的事儿有人揽总儿给管了,社区里的事儿大家一起出力当成自己家的事儿给办了。
说来容易做来难。众所周知,就算是一个小家庭,两个人的想法都很难一拍即合,具体执行中更是各行其是,摩擦不断。而再小的社区,也是由众多家庭组成,每家每户每人的想法、需求千差万别,如何在公共事务中达成一致?如何调动大家的力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想要当好这个“小巷管家”,实在是需要大智慧。不拿出“绣花功夫”来进行精细化的调研、不依靠“工匠精神”来做足日常管理,就没法在心里有一本台账,没法把社区事务从“要我做”进化为“我要做”,没法成为能让邻居们放心的管事人。
作为城市构成的要件,社区和街巷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每个市民的生活,也是人们判断此地是否宜居的一个重要标准。如何让这些“毛细血管”健康循环起来,如何盘活社区内的资源、如何调动开发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些都是“小巷管家”们所面对的课题。其实,在现在这个高度融合的社会,人人都是管家,亦即人人都是主人。假如所有居民都能够以主人翁的态度动起来,相信无论小家、大家都能繁荣昌盛吧。
(原标题:是“管家”更是“主人”)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张丽
编辑:TF003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