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阔成走后3年单田芳逝世 最爱饮茶自认只是草根艺人
9.11真是个难日。大洋彼岸,美国人唤起的是911恐袭17周年的伤悲。咱们这边,上午刚刚送走相声大家常宝华,下午就又传来噩耗——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走了,享年84岁。
提起单田芳那副烟酒嗓,就不由得想起童年。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物质生活匮乏,评书是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孩子是玩手机长大的,而我们是听收音机长大的。大人用收音机听新闻,孩子用收音机听得最多的就是评书。那时最熟悉的评书来自三个这三位——袁阔成、单田芳和刘兰芳。
听袁阔成主要听《三国演义》、《水浒传》、《烈火金刚》;听刘兰芳主要是《岳飞传》;听单田芳主要是听《三侠五义》和《隋唐演义》。
那时,有家长不让孩子听单田芳的评书,因为他说的评书里老少不了骂人的话。
可正因为偶尔有几句骂人的话,单田芳口中的各路豪杰和草莽英难才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他嘴下的程咬金有别人再也说不出来的味道。尤其是单田芳的烟酒嗓自成一派,以至于后来不论相声还是小品还曾掀起过学说单田芳的热潮。好像真没听说有谁学袁阔成、刘田芳或田连元的。
单田芳至自1955年起开始说评书,至今至少影响了三代人。
再说说单田芳与晚报吧。因为资料不全,目前查到的单田芳出现在《北京晚报》上最早的时间是1996年。
1996年12月20日,单田芳做客北京晚报“名人热线”年,那时,再大的腕也没架子,一部电话,一杯热茶,名家就能与晚报读者和听众聊得热火朝天。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单田芳说书确实没少花心血,下功夫。“文革”那会除草、积肥……手上干着活儿,他心里却在默默地背着书,从《三国》、《水浒》到所学过的诗词歌赋,一遍完了再接着从头来。单田芳还告诉“书迷”,为了多了解武术的门道,说好武侠书,当年在营口说书时,他还专门拜武术界的名人为师,每天学上三五招。怪不得他说起武林高手的招术怎么听怎么带劲呢!
单田芳成为报纸上的新闻人物可不仅仅是因为评书本身。
1999年单田芳共录制了《连环套》、《大唐惊雷》、《洪武剑侠图》、《侠侣情仇》、《水浒外传》、《明末遗恨》等700余集广播评书,并免费投放全国各广播电台,要书的电台越来越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播出电台从100余家发展到300余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各省、市、地方台均开播了《单田芳广播书场》,据各台提供的调查数据分析,这一书场的固定听众已高达1亿人。他要着评书闹市场。当时,北京日报报道,2000年,他计划录制1000集书,“像张衡、李时珍、‘四大发明’以及许多的传奇故事都要拿来讲讲,《中国五千年通史演义》……”他不是一般说书人。
北京是奥运之城,单田芳还说过“奥运评书呢”。2004年8月14日起,北京电视台体育频道(BTV-6)的奥运会报道中,有个全新的栏目——《书评奥运》,主播正是单田芳。
2006年,单田芳传——《且听下回分解》问世。全书共计15万字,章回体例,共二十三回。
2010年, 75岁的单田芳大病初愈后首次荧屏开讲,演绎根据百年老字号恒源祥纪实文学作品《羊行天下》改编而成的首部现代版立体电视评书《羊神》。
在北京晚报的独家报道中,单田芳说:说评书的人,本身就是杂家,不是专家。人家说我们是艺术家、大师,这是人家恭维你。其实还是草根艺人。
对于吃,单田芳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我是个不讲究的人,每天粗茶淡饭,萝卜、白菜、土豆是我最爱吃的,炒煮拌炖怎么吃都不腻,但家常饭里有不寻常的道理”。有意思的是,虽然他“不下厨”,可有一样,他“会给做饭的保姆支招”。
他喜欢吃辽宁营口二本町小吃一条街的切糕,但要等着吃大师傅最新做的。虽然他以烟酒嗓称,但事实上,单田芳却不沾酒,“一喝酒浑身就烧得慌”。他爱饮茶,而且就爱花茶,其他茶则一概不沾。
2015年3月2日,袁阔成走了,2018年9月11日,单田芳也走了。评书还有谁来下回分解?
来源:每日读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