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经济

雅努斯之门打造“救命的AI” 打开折叠过去与未来的“任意门”

2018-11-07 11:59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人类世界的未来会怎样?这或许是对我们自身命运的终极关切。人类从历史中走来,在智慧和梦想的催化下,期望着能够更了解这个未知世界。虫洞、引力波、人工合成生命、克隆猴,在第六届腾讯WE大会上,8位演讲人视角触摸宇宙和生命中这些遥远的事,意图从遥远的过去窥见人类的未来,回应对未来世界的这种关切。

WE大会带领观众开启星际之旅。

同往年相比,今年WE大会的内核依旧一脉相承——如何让科技创新延长人类生活的可持续性。不同的是,今年大会演讲人身份更加“纯洁”,8位演讲者都是纯粹的科学家;目光也更加深远,8位科学家目光回溯,意图从遥远的宇宙和人类自身的过去发现通往未来的蛛丝马迹。他们一面聚焦于宇宙之幽微,一面注力于人体之奥秘。今年WE大会借古罗马双面神雅努斯的寓言取名“雅努斯之门”,仿佛打开一扇门,一面向着过去,一面向着未来……

宇宙篇

引力波观测会在400年后有更大发现

很多人应该对电影《星际穿越》中的黑洞和虫洞的经典镜头印象深刻,也应该记得刷爆朋友圈的引力波大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直接探测到“时空的涟漪”。第一个登场演讲的即是在这两大事件里发挥重要作用的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有趣的是,索恩的两位好友,同获诺奖的Barry Barish和宇宙之王霍金,已分别在前两年受邀来到WE大会。今年WE大会现场,索恩带领观众继续星际之旅。

时光穿梭能不能实现?索恩在演讲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虫洞可以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土星的光线穿越、弯曲,走到仙女座然后回去。这么长的距离,只要几分钟就可以过去。”利用虫洞穿越,这是电影《星际穿越》中出现过的场景。不过索恩也提示,“虫洞往往会自毁、自己崩塌,必须用特殊的材料填充才能避免,需要有高级文明有意识的去创造和维持。”

“引力波将为人类理解宇宙带来革命。”谈及引力波对天文学的意义,他认为可以对比电磁波来看,过去观测宇宙的手段都是电磁波,而现在可以用引力波观测宇宙。“往后400年,我们将电磁波观测和引力波观测结合起来,我们还会有更多更大的发现。”未来,还将有更多惊人的发现在等待我们。

在浩瀚的宇宙中,看不见的东西就不存在吗?接着索恩的话题,理论物理学权威丽莎·兰道尔分享了自己在暗物质和额外维度领域的最新发现。“暗物质则是另外一个我们看不到的世界。”她解释道,暗物质也可以有相互作用,但是它们不能够跟光相互作用,涉及到宇宙的膨胀,这部分就是暗能量。她也澄清,我们把它叫暗物质,但它其实并不暗,目前已经侦测到了引力波对暗物质的影响。

此外,丽莎·兰道尔还介绍了可以看到暗物质的方法,包括用星系自转曲线、星系团、引力透镜、子弹星团等。“暗物质是可以侦测的,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太阳系甚至可能导致彗星撞击,其中的某一次可能导致了恐龙灭绝。”

人体篇

克隆猴将解开人脑认知之谜

大脑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为什么有能力理解外面的世界?人的认知功能是怎么来的?这是大家都好奇的问题。为此,全球掀起了人工智能浪潮和脑科学浪潮,试图揭开人类认知之谜。

“未来人工智能要进一步发展的话,需从脑科学得到启发,包括机器学习的过程,怎么从脑启发来设计新的计算模式,新的类人脑的神经元结构的器件、芯片,甚至是机器人。”在大会现场,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的演讲格外受关注。蒲慕明觉得,对语言的认知理解,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具有人类智能的机器人。为此,他们选择用最靠近人类的实验动物猕猴来做实验。因为它跟人类最靠近,理解它的结构就可以更容易理解人的结构。所以做猕猴的全脑图谱,成为了中国脑计划的目标。

蒲慕明幽默而通俗地解释了什么叫克隆,“类似于孙悟空拔身上一根毛,一吹出来很多猴子。”他还表示,这些克隆猴做出来后,可以研究神经生物学的问题,也可以研究疾病问题,也可以做临床前的药效或者治疗效果的检测用。

2017年,他指导的团队,完成全球首例猕猴体细胞克隆,这一难题曾困扰全世界科学家20多年。这项成果将帮助科学家进一步探索大脑高级认知功能,解开人类认知之谜。目前,他四处奔走,推动中国脑计划。该计划的实施,将逐渐揭开大脑这一“内部宇宙”的神秘面纱,为人工智能的突破奠定根基。

自然界的生物,主要可以划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对比这两类生物可以发现,前者一般只有一条染色体,后者则有多条染色体。在构型上,前者是环形的,后者是线形的。在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覃重军看来,这都是微生物自己的界限,而他想通过人造生命来打破这种界限。

“能不能造一个真核生物,只有一条染色体,但是所有的生长、繁殖、遗传信息全都在这一条染色体上。这个生命也是活的,而且活得很好。”奋斗5年,覃重军合成了只有一条染色体的酵母细胞,这是世界范围内首次人工创造单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这一发现的意义在于,可以成为探索解决衰老和癌症疾病的新路。”

未来篇

打造“救命的AI”

大数据能否治病救人?数字医疗专家乔尔·杜德利给了肯定的答案。杜德利是医学院教授,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医生,他自称“只是个玩数据的”。今年6月,杜德利团队利用大数据的方法发现了阿尔茨海默病的新可能成因——阿尔茨海默病或许的确与病毒感染有关。如果乔尔·杜德利的研究被确证,将为药物研究提供新方向,这种夺去全球几亿人健康的疾病,也将迎来治愈的曙光。“我最喜欢的就是数据驱使的方式,我认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只去关注有光的地方,也就是关注我们知道的地方。”

“我想要找到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物,但是我找到的只有这些愚蠢的病毒。”乔尔·杜德利幽默地解释道。在疾病诊疗方面,乔尔·杜德利将大数据方法应用于医疗系统中,通过发现细胞、组织、患者、环境和人群之间的信息流网络,最终建立智能的学习型医疗系统,实现预测性精准医疗。“现在我的梦想就是所有的诊所、病人都能够联结在一起,我们可以进行信息的分享。”

利用多学科技术的精准诊断与精准治疗成为未来医疗趋势。腾讯首席探索官网大为在演讲中介绍了腾讯在“人工智能+医疗”领域的进展,打造“救命的AI”。“我们在很多领域开发人工智能,但是我们的激情在于,能够用人工智能推进医疗的发展。我们非常关心人的健康,我们有很大的激情希望能够优化大家的生活方式。”

“如果人类想要延续下一个一百万年,我们就必须大胆前行,涉足无前人所及之处!”这是霍金在去年WE大会演讲结尾说的。在过去的5年里,有近60位来自全球的顶尖科学家在WE大会上进行了演讲,覆盖了太空探索、生命科学、深海探测、人工智能等几乎所有正在改变人类未来的科学领域。一年一度的WE大会已经闭幕,但是折叠过去与未来的“任意门”已经打开。

实习记者 胡德成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03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