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藏书印始于唐代,从李世民到个人皆有,没有它怎能称为藏书人?

2018-12-06 09:24 编辑:TF017 来源:北京晚报

中国传统文化能以古籍载体的形式存在,藏书大家和藏书世家,功德无量。现在来看,藏书是一种不断被发掘出来的文化,古今藏书大不相同。“藏”之目的就是为了用,不完全在藏,纯粹藏之深阁,难得一见,就失去价值和意义了,所以有人说,“藏坏不如看坏”。今人藏古籍很多是为了市场增值,作为一种精明的投资,不过借用一点文化的名义而已。

博文


藏书自然少不了藏书印,一如书画鉴赏,长卷上盖满了朱印,成为历史的见证。据史料记载,藏书印始于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有“贞观”连珠印;唐玄宗李隆基有“开元”连珠印;到了五代,李后主有“建来文房”印;再后来到宋朝,宋太祖赵匡胤有“秘阁图书”印,以上皆为皇帝所拥有,自然很有名。私人藏书家逐步兴起,大量使用藏书印,如李泌“邺侯图书”,钟绍京“书印”,李泰“龟益”等。明清之际,藏书活动与篆刻艺术都有很大发展,藏书印应用更加广泛。藏书讲究版本,藏书印注重个人情趣,藏书印既是印章的一个侧面,亦是古籍收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藏书印是藏书文化和印章文化的融合,既是文化烙印,也是历史朱记,并非只是“曾经过眼”。不过说到底,这人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王晓阳
规格:楷书竖幅
尺寸:纵 138cm;横 55cm
释文:悠然雅静

藏书印是专门钤盖于书本图册等扉页,藉以表明图书所有权,同时也能传达自身个性情趣。首先要了解钤印的“规矩”。一页书中,不同藏书家盖印的位置孰先孰后?有大致规律可循:一般第一个盖藏书印者,盖在从右数第一行下方的空白处,如第一行下方无空白,则向左移至第二行;第二行盖印的藏书家把印鉴盖在前一位藏书家印鉴上方的空白处,如其上方无空白,则向左移一行,盖于本行下方,依此类推……若第一行上方往往为标题所占,下方无空白,则移至其页第二行上方的空白处,若仍无空白,或盖在次页、或盖在书籍印刷字体上。但不管怎样,线装书上的钤印不能影响到正文,应钤在首页正文的下方。印的形状不宜太大,主要有长方形、方形及不规则形等。藏书印所显示的个人情趣,本质就是文化观念与品位。

说到藏书,自然要提到大名鼎鼎的宁波“天一阁”,拥有“四明范氏图书记”等大小十几枚藏书印,其中不乏精品。项子京所用斋号印有一字之差——“天籁阁”,较为常用,另外还有一方“项子京家珍藏”,许多古字画上都能见到。项氏鉴藏印特别多,有的一件书画作品上甚至要盖几十枚,对书画破坏尤甚。这一点与乾隆可谓不相上下。项子京以数量取胜,乾隆用印都是巨无霸,将书画白地填充满满当当,大煞风景。且看项氏印中的这么一个“家”字,什么都看成自己家里的物什,时时刻刻想“据为己有”,也难怪为所欲为、毫无顾忌。从藏书印中,既可以看出文人的高雅、善良,喜爱之情、珍惜之情,也有小人的自私与贪婪,欲壑难填。

卞军
规格:楷书对联
尺寸:纵136cm;横35cm×2
释文:善厚天赐福 德高地养人

历代藏书印太多,可粗分为藏书用印和藏书家印两类,其实界限并不那么明显。过去藏书家就是文人,也是诗人,也是书家,所以藏书印的形式和内容很丰富,有斋馆印,有姓名印,有专用的籍贯姓名印,也有拥有号斋馆、训辞杂语等多枚。藏书印常以某个诗句或短语明志,但也有不厌其烦,长篇大论的。清代史学家宁波人万贞一有“吾存宁可食吾肉,吾亡宁可发吾椁。子子孙孙永勿卖,熟此自可供汝粥”的藏书印,爱书如命,但也苦了子孙后代。

只要有古籍还在,藏书印便在。有一些原印或许已遗失而不知所踪,却能从所藏古籍看到。藏书是一件苦事,也是一件雅事,与篆刻有相通之处,好书、好印,相互匹配,值得珍赏、珍藏,雅玩、雅赏、娱目、娱心,皆属“风雅事耳”。读书有书痴、书虫、书淫,印章有印瘾、印痴、印淫,到最后都是“有好都能累此生”。古籍与古印二者可结合起来,书中有印,印中有书,可以归结到一点,就是文字与文化,是文字让纸张和石头有了生命。文字是载体,让人的情感熔铸其间。普通的纸不过是一般物质,文字可以寄予人的思想,让自己的灵魂在纸面上跳舞。书因此有了思想,石头也有了灵性。纸张未发明之前,石材即是书写载体,二者之间有血缘关系。拓片是石材与宣纸相结合的产物,书一般俗称“白纸黑字”,不变的是黑白两色。印虽有朱白之别,字迹或白或红,同样是二元世界。

(原标题:闲云之美)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