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北京东单北极阁三条:西接李光复家私家小院 东接空军招待所

2018-12-12 15:04 编辑:TF021 来源:北京晚报

按理说,在六十年代的北京,大杂院不少,不足为奇。可不知怎么着,打小就觉得我们院神秘。从表面上看,我们院与其它院相比,多了一座门洞式的假山、一座绿色琉璃瓦的大庙、还有两栋解放前兴建的小楼。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院里的长辈也不知道我们院的过去。不过,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喜欢民国建筑的学者,往我们东单北极阁三条里一走,准会被我们这个门楣上的字体已经模糊,整体门洞已经破旧的大杂院所吸引。

作者:罗仁基


坐北朝南、横向排开的灰砖北楼

北京的四合院或大杂院的大门都应该是有台阶的,以防雨水倒灌,可我们院的门洞是平的,不用搬着自行车过门槛儿,骑着就可以进入。当然,像我们院的这种门洞,在北京也有不少,但进深这么长,能容下一辆小汽车的并不是很多。所以我曾不止一次幻想过门洞的作用:车进门洞,关上大门,主人才会下车。尤其是遇到下雨天的时候,佣人可以在门洞里等候,主人外出归来,先在门洞里下车,然后,在佣人撑着的雨伞之下,才会走向院子深处的那幢小楼。

在过去的北京,院里基本上都是平房,可我们院既有二十多间平房,又有一灰一红两栋西式小楼,外加一座中式大庙,这就显得尤为奇特。里院深处那一北一南、一灰一红、风格迥异的两座小楼,更是耐人寻味。尤其是尖顶的北楼,鹤立鸡群,饱经沧桑,俯视着大院里的芸芸众生,而南楼的西洋砖雕也特别经典,从上至下都彰显着细腻。

具体到我们院那栋坐北朝南、横向排开的灰砖北楼,我可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就出生在那里。记得那时的冬天,被一灰一红两栋小楼和一棵银杏、一棵国槐包裹起来的里院显得格外暖和,我经常坐在院里,呼吸着铁丝上的被子被太阳晒出来的暖味儿,望着灰楼直冲蓝天的尖顶发呆,幻想着小院的前世今生和当年的盛景。

灰砖小楼正对面的平仲大哥家是我经常串门的地方,也让我着迷,虽然他家的房子不是楼房,可屋顶上有木制阁楼。小时候,我除了在家吃饭,几乎天天跟着平仲大哥转。在我的记忆里,他家很大,呈八角形,与其说一座民房,不如说是一座舞厅,而且还是多功能厅。据平仲大哥回忆,他家屋内地面外圈是一圈大理石,中间是高档的“人”字图案地板,窗子都是彩色玻璃的,透着异域色彩。据平仲大哥回忆,他家搬入时,屋里没有家具,他都可以在屋里骑车,更为神奇的是,他家有五个门,南门为正门,一东一西各有一个门,北面有两个门,一个通向面对我家的灰楼,一个通向他家旁边带有日式浴缸的中式小亭。

我们院的地下也颇为神秘,即使院里的老住户,也不见得都知道。记得有一年夏天下大雨,大院当中那棵老槐树下的过道上,有一块土地开始下沉,院里的居民不知如何是好,赶紧找来房管局的人,可他们也不了解地下的结构,结果,只能往凹陷的洞口不停地填土,才止住了路面的下沉。

无独有偶,里院居民也碰到过地下空间。那时,院里有能力、有想法的住户都兴自建房,有一户人家延长自来水管线的时候,在里院地下半米深的地方挖到一块石板,掀起来一看,下面是一间方方正正、九立方米大小的渗井房间,好在当时发现渗井的人家比较明智,没有贸然顺着梯子下去,否则准会被下面的沼气熏死。

说到这里,我就不能不介绍一下我们院的整体结构,整个院子呈长方形,东西走向,有两三个并排篮球场那么大,南到东单北极阁二条,原来有一座半弧形的南门才是正门,门内配有门房和警卫室,解放以后废弃;院子北到北极阁三条,西接李光复家的私家小院,临北极阁胡同;东接空军招待所,临过去的春雨胡同,也就是现在的北极阁东巷。

进北门向东,先是几间肩并肩的平房,然后是一座侧面呈“人”字型、琉璃瓦倾泻而下的中式大庙。南面还有一个小院儿,称为南院,里面有一座门洞型的假山,顺着假山往西,背靠北极阁二条的一溜房子,不光有普通的平房,还有门前带有走廊的榻榻米。

就平仲大哥家过去住的“多功能厅”、带有日式浴盆的小亭子和南院的几间榻榻米而言,建筑风格指向东洋,毫无疑问;带有漂亮藻井的中国古建大庙出现在这里也情有可原,毕竟这是在中国的土地。可里院一灰一红两座西洋古典折中主义风格的小楼为何出现在这里,让人匪夷所思。不过我想,这个院子里的建筑出现三四种建筑风格,不是院子里的整体设计风格发生了问题,而是和过去这座院子主人的背景和曲折的经历有关。

那么,这座院落过去的主人是谁?为何至今没有归属,没有定论?据说,此院曾是军阀吴佩孚的私宅,可没有充足的史料作为依据。也有人查出是民国三大汉奸之一陆宗舆的私宅。此人早年在日留学,后又担任驻日公使,确有东洋背景,与院里主要建筑的风格也吻合。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线索,就是院里老住户回忆,早年曾有一个人从海外归来,拿着房契说这个院子是他家的,可当时正处在“文革”后期,这所私家大宅已经变成一座大杂院,挤满了四十多户人家,来者也没有留下姓名,也没有找相关部门,就消失在茫茫人海。

不过,通过院里的建筑布局,有人斗胆猜测,这座院子里的主要建筑顺序是这样的,先有中式大庙,后有灰红两楼。红楼前年失火,后被拆除复建。至于这座院落解放前的主人,人们猜测也不止一个,只是北平解放前夕,离我们最近、弃院出走的那位神秘主人至今渺无音讯。

总之,在我们东单北极阁三条里,这座既有青砖灰楼、西洋红楼,又有古建大庙和假山的大院,是神秘的。它在1949年被解放军接管之前,就已经是一座空院儿了。

不过,越是神秘,越会使人好奇。所以至今,尽管这座大院的身世已经尘封了快一个世纪了,可曾在这座大院里居住过的一茬又一茬儿居民,喜欢谈论的还是这座大杂院的神奇……

 

(原标题:我住的大杂院很特别)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