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文学评论家汪兆骞新书《文学即人学》 回首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经典

2018-12-14 10:28 编辑:TF017 来源:北京晚报

近日,知名作家、编辑家、文学评论家汪兆骞的新书《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群星闪耀时》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回顾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迄今一百多位得主及其经典代表作,从泰戈尔、叶芝、纪德到近年来的莫言、阿列克谢耶维奇、鲍勃·迪伦、石黑一雄等,全面呈现百年来世界文学金字塔顶部的辉煌。

《文学即人学》 汪兆骞 现代出版社

在新书发布会上,汪兆骞谈到,他写作这部有导读性质的书,是希望读者从多元、人性、文学和审美的角度看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作品,而不是从二元、非此即彼、非是即非、非黑即白的狭隘角度进行评判。他认为,文学一直在变革中前行,不断穿越历史隧道,至今文学空间的复杂性已经超出了文学史的论域,呈现出一种更为复杂多元的景观,但是审视自我和社会,拷问人性,一直是文学的视域和生命。“文学是人学”,是灵魂的历史,其审美价值和意义的解读,与任何奖项毫无关系,譬如中国的曹雪芹无缘什么奖项,俄国的托尔斯泰也未摘得诺奖桂冠,但丝毫影响不了他们的作品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但毋庸置疑的是,纵观全世界的文学奖项,目前诺贝尔文学奖依然被视为世界最具权威性、最重要的文学奖项,获奖者及其作品均会被被载入世界和自己国家的文学史册,同时还往往被当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荣耀。

知名文化评论人韩浩月说,他发现诺奖的几个有趣特点:获奖的诗人不少;双重国籍、流亡者不少(如奈保尔、米沃什等);现实生活一团糟。他认为,这恰好对应了经典文学产生的三个必然条件:诗歌是文学体裁中最纯粹的,写作者要纯粹;文化冲突可以帮助作家用更好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存在的多样化,拥有上帝视角;把生活给予的痛苦转化成辉煌的文学。

著名作家张抗抗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了人类的一种普遍价值,评选虽难免有遗珠之憾,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世界文学的高峰。她总结道,《文学即人学》一书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客观,作者没有把自己的某些观点强加到诺奖作家身上,而是让读者自行判断;二是从人和人性的角度来评价作品;三是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耐读性,作者用非学术化的语言把读者带入书中,以生动的叙述将作家的人生故事、创作经历、作品特点、评论界观点等巧妙融合,也有一定思想性和深刻性。不过,在谈到文学的未来时,张抗抗补充道,随着人类对环境、自然、动物等的进一步认识,将来文学可能不仅仅局限于“人学”,还会涉及更大的领域。

(原标题:回首诺贝尔文学奖百年辉煌)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