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国际

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落成前曾受非议,贝聿铭是超越时代建筑大师

2019-05-17 11:29 编辑:TF021 来源:北京晚报

据美国媒体16日报道,知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在纽约曼哈顿一家医院逝世,享年102岁。贝聿铭是1983年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其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新馆等。

人们参观法国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新华社/西霸资料图

经典语录

“让光线来作设计。”

“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我离开中国几十年了,体内始终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

“如果没有规律和约束,那么空间的丰富度和可能性只会带来一团混乱。”

出身名门 独爱建筑设计

贝聿铭1917年生于中国广州,20世纪30年代赴美,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贝聿铭17岁高中毕业后,父亲本来希望他赴英国攻读经济学。但是当时的贝聿铭却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最终选择了赴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建筑工程,27岁时在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深造,1946年,他取得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学位。

1948年,31岁的哈佛大学建筑系助教贝聿铭离开安静的校园,来到大城市纽约。贝聿铭加盟房地产开发商,担任建筑研究部主任。这成为贝聿铭人生轨迹转变的一个节点。他从设计公寓起步,逐步转向公共建筑。1955年,他与共事的建筑师一同成立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事业逐渐起飞。1964年,贝聿铭获得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权,这一建筑令他声名鹊起。

贝聿铭投身建筑事业70多年来,优秀的作品早已遍布世界各地,包括中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和苏州博物馆新馆等,都是贝聿铭留下的杰作。在贝聿铭的设计生涯中,博物馆是一个核心关键词。他认为“建筑是艺术和历史的融合”。

成就巨大 作品遍布全球

2002年,85岁高龄的贝聿铭应邀回到苏州,早在1990年就宣布退休的他,接手了他晚年“最大的挑战”——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他将自己晚年这一力作视作“最亲爱的小女儿”。为了尊重苏州园林的特色,贝聿铭特地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将苏州博物馆建成了这个城市最具灵气的地方。

苏州博物馆新馆

据统计,贝聿铭在美国设计的近50项大型建筑中就有24项获奖。贝聿铭1979年荣获了美国建筑学会金质奖章,美国建筑学会还把当年定为“贝聿铭年”。1981年,他获得法国建筑学金奖。1983年,贝聿铭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第五届普利兹克奖,获奖后,他拿出10万美元成立了一个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奖学金,鼓励中国学生学成之后回国效劳。

1986年,贝聿铭获得美国时任总统里根颁发的自由奖章。1988年3月,法国时任总统密特朗为表彰贝聿铭在卢浮宫扩建工程中的卓越表现,在竣工金字塔内,授予贝聿铭法国最为尊贵的荣誉骑士勋章。2009年,贝聿铭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

英国建筑师戴维·阿德迦耶曾经这样评价贝聿铭:“在我开始研究建筑的时候,贝聿铭已经是‘巨人中的巨人’。他的作品举重若轻,风格鲜明,将复杂和矛盾的要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美国肯尼迪图书馆

独特设计 曾遭巨大非议

法国卢浮宫入口处的“玻璃金字塔”今年3月29日迎来30岁“生日”。玻璃金字塔显现现代主义风格,与作为世界著名博物馆的卢浮宫一道成为法国首都巴黎地标景点。然而,玻璃金字塔1989年落成以前,设计理念遭受巨大非议。

贝聿铭回忆当年,自己“走在(巴黎)街上,遭许多人怒目而视”,因为一度多达九成巴黎人反对他的设计方案。

30多年前,法国政府启动多项改造巴黎城市面貌的大型工程,包括为卢浮宫博物馆建造一座连接三翼展馆的“中心入口”。时任社会党籍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十分欣赏贝聿铭为美国首都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所作设计,坚持让他主导制定卢浮宫改建方案。

贝聿铭当时年过六旬,哪怕前一年获得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一“建筑界诺贝尔奖”,在1984年1月法国历史古迹委员会会议上,仍遭遇公然嘲讽甚至辱骂。“你不是在(美国南部工业城市)达拉斯!”一名专家冲他喊。他甚至没机会解释自己的设计理念。

卢浮宫博物馆时任馆长1983年辞职,以抗议贝氏设计的潜在“建筑风险”。现任馆长让—吕克·马蒂内认为,玻璃金字塔是卢浮宫重振雄风的转折点。“全世界博物馆中,只有卢浮宫的入口本身堪为艺术品。”

贝聿铭是

超越时代的建筑大师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总建筑师 叶依谦

贝先生可以说是我们这一代建筑师的启蒙导师,他对我们这一代,也就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建筑师的成长教育是启蒙性的。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在天津大学上学,一开始就从教科书和各种资料知道他的作品,第一次去实地感受,应该是90年代初的一个假期,去看北京的香山饭店。我们可以说是以“朝拜”的心态专程去看的,但说实话,不是特别理解,因为他的香山饭店虽然是70年代末建的,但理念超前了,至少领先整个时代20年。

那时候最风行的建筑流派是后现代风格,出现了一批特别有符号感、样子怪怪的建筑。然而,贝先生又是对后现代风格特别抵触的。他应该说是一个现代派的建筑师,他的香山饭店就是一个现代派的,但又带有特别强烈的中国传统建筑符号特点,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很美,又看不懂。后来,后现代派的建筑就像流星一样,很快就消失了。等我工作之后再去看香山饭店,感觉他真是一个精品,是一个之前被忽视了的没有太关注的一个精品。

他设计香山饭店的思路跟他后来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以及日本的美秀美术馆,其实是完全一个思路的,就是在对民族的传统建筑进行一种提炼的同时,用他那种特别纯熟的现代主义的手法把它再现出来,仔细品味,是特别棒的作品,所以说,贝先生太厉害了,他是超越时代的大师。

贝先生的老师,是当年的现代主义的四大巨匠之一--格罗皮乌斯,所以贝先生严格意义上应该叫第二代现代主义的建筑大师,他的设计的精神本源是现代主义的,同时,他又是一个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特别深厚的底蕴,所以,他的作品呈现出来的建筑风格又和西方传统的现代主义不一样,它多了一层人文的,或者说文化的东西。比如他的成名作是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的东馆,如果你要去看的话,你觉得是现代主义的,但是里面的空间意境又隐隐地透出一种东方的审美。在里面,你会觉得随着位置的变化,空间在变化,光线在变化,所有的景观都在变化,而西方式的设计,空间往往是一种静态的。他把很多东方的理念跟他的特别纯粹的现代主义的理念揉到一起之后,让人感觉又特别的美,特别的迷人,特别的独特。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李海霞

流程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