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写书法常用四种笔锋,虽各有界限,但转换契机仍然存在

2019-07-11 09:01 编辑:TF011 来源:北京晚报

用好笔锋是习书的一把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才能迈进书法之门。写字常用的有中锋、逆锋、偏锋、侧锋四种,能灵活用锋是写好书法的关键。

学生在练习书法  新华社记者王晓摄

作者:张伯荣

例如,笔正管直是标准的中锋用笔。但写字始终保持笔管的直立状态,原则上说很难办到。就像公路弯道处有向内侧的小斜坡一样,在笔画转折时笔管需要向弧内侧斜,笔毫主毫会偏离笔画中线,失去了中锋用笔的条件,转而为侧锋状态。有正有偏是运动中的物体所具有的普遍现象,纯惟正或纯惟偏是极特殊的情况。清代书法家、收藏家朱和羹曾以老鹰抓兔子为例说明了这个问题:“余每见秋鹰搏兔,先于空际盘旋,然后侧翅一掠,翻然下攫。悟作书一味执笔直下,断不能因势取妍也。”他说,苍鹰袭兔并不是正身直下,而是侧翼一掠,这样才能够势大力强。联想到写字用侧,也是这个道理。

古人写字灵活用锋,书法家写字通常以某一用锋为主,兼有其他用锋。朱和羹认为,古人写字就是正锋(中锋)偏锋杂用,偏正不分家;王羲之是正偏锋兼用,他写的《兰亭序》中“取妍处时带侧笔”;宋代的苏、黄更是兼用。另外,朱和羹还观察到,在书法家的作品中“有同一字而用笔绝不相类者”,更说明了用锋的灵活性。杨守敬也认为不能笃定中锋用笔。他认为王羲之是中侧兼用,他说:“古人所贵能用笔者以此。若锋在画中,是信笔而为之,毫必无力,安能力透纸背?且亦安能有诸法之妙乎?”

用锋变换,自有契机。一是不同用锋之间存在着过渡途径。例如中锋用笔与侧锋用笔都是直腕下笔,中锋与侧锋容易过渡,当笔管向旁侧倾斜的角度不大时,侧锋近于中锋。逆锋用笔与偏锋用笔比较接近,两者都是铺毫,都为张力作用力,在龙门石刻中,逆锋用笔与偏锋用笔并各有界限,但转换契机仍然存在呈。

中锋用笔离逆锋、偏锋较远些。但中锋用笔若是偃笔写法,例如从左向右写一横画笔管向右倾斜,是偃笔。如果接下来转而写竖,那么向右倾斜的笔管正是向下写竖的偏锋用笔姿势。反之亦然,从偏锋用笔转而为中锋偃笔也很自然。

若是实现逆锋、偏锋、侧锋向中锋的过渡,还有更为简捷的办法,只需将笔管提起来即可。笔管一旦提起,铺毫、裹毫状态转为聚毫状态,可以行使中锋用笔。

所以说,虽然四种用锋方式各有界限,但转换契机仍然存在。借助这些契机,实现用锋的变换并非难事。

在写字过程中怎样变换不同的用锋方式?主要在于起笔和笔画转折处,所以习书者应特别注意这两个节点的用笔。

起笔是用锋的开始。笔毫触纸之后应迅速地调整笔毫状态,使用不同的用锋方式行笔,产生所需要的作用力。笔画的转折处也可用来变换用锋方式。在转折处变换用锋,要点是“笔断而后起”,朱和羹说:“作书须笔笔断而后起,言笔笔有起讫耳。”笔断而后起是实现用锋变换的保证,因为若是笔不断则无法改变笔毫状态,无法进行不同的用锋,只有把笔毫按下触纸,才能分别笔毫的不同状态,达到不同用锋的目的;也只有把笔提起来,才能撤销原来的笔毫和用锋状态,以便为下一步变换笔毫和用锋做准备。特别是在笔画转折处和作用力改变的地方,提笔是变换用锋的方便途径。

“笔断而后起”和“落笔要有力量”都是正确用锋的保证。朱和羹讲到自己写竖的体会时说:“执笔贵紧不贵松。实现用锋的灵活性,勤学善用必不可少。这方面古人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古代书法家善于汲取别人的用锋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作者:张伯荣 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专著有:《中国书法笔力分析》、《中国书法笔力详解》、《中国书法笔法探讨》、《中国书法用锋汲要》、《艺石诗文集》、《瘦金体技法分析》、《中国书法技法读本》等。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