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东方红一号发射前险象环生,两弹一星背后有多少不能说的“秘密”

2019-09-19 08:11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上个世纪50年代,面对西方列强的封锁制裁和战略威慑,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做出了“我们也要搞导弹、原子弹”的伟大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鼓舞了我国人民的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工作人员正在组织进行卫星扣罩。

    戈壁滩建起卫星发射中心

中国导弹事业的巨轮,是从巴丹吉林沙漠中启航的。

1958年,一列闷罐火车行驶在中国西部,所经站牌都被草帘子遮得严严实实。车上载着的,是从朝鲜战场秘密归国“执行特殊军事任务”的第20兵团将士。柳晗的爷爷柳焕章、奶奶张淑娟也在其中。

他们的目的地位于内蒙古一片“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的戈壁,任务是在这里修铁路、建机场。

面对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柳焕章夫妇和战友们一起手拉肩扛,把一根根枕木、一条条钢轨铺设到位。仅用两年多时间,他们就在茫茫戈壁建起了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这就是如今闻名中外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柳晗的父亲柳林和母亲韩丽玲都顺理成章地接过了父辈衣钵,继续在戈壁上奋斗。如今,柳晗也成长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名科技人员,成了名副其实的“航天三代”。

“小时候,爷爷经常把我搂在怀里讲述‘两弹一星’的故事。”柳晗说,那时,爷爷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干航天,就得敢于牺牲”。

1960年9月10日,这个中心成功用国产燃料发射了我国第一枚苏制近程导弹。50多天后的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喷着烈焰,从大漠深处腾空而起。

    保密40年的“二等功”

“东风一号”发射成功一年后,还在读高中的河南人徐虹来到西北,成为中心发射二中队的一员,承担发射导弹任务,工作在最核心的地带——地下控制室。很快,胆大心细的他就成为一名操作手。

1966年,党中央决定在导弹上装载原子弹弹头,在我国本土进行“两弹结合”飞行试验。试验的起点,是在一个名叫“50号”阵地的发射场坪上,装载着核弹头的东风二号甲导弹巍然屹立。

10月27日临射前,徐虹和高震亚、王世成、颜振清、张其彬、刘启泉、佟连捷7位勇士,立下“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导弹旁”的铮铮誓言后,毅然下到距离发射场坪只有160米的地下控制室内执行点火发射任务。上午9时10秒,伴随着震天的轰鸣,核导弹喷着炽热的火焰腾空而起。9分钟后,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从新疆罗布泊弹着区传来——核弹头在靶心上空预定高度爆炸,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

参加试验的徐虹荣立了二等功,但因为保密原因,档案里没填立功缘由,以至于复员转业后,身边的人都认为他立功是假的。“那个年代,搞导弹、卫星还属于国家机密,要一辈子烂在肚子里。”徐虹说。即使后来企业倒闭、生活困难,他也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直到40年后的2006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才通过刊登寻人启事联系上他,并邀请他再一次回到当年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他的家人朋友才知道他曾经参与过如此惊天动地的事情。

那一天,从地下五六米的发射控制室仔细看了一圈后,徐虹的妻子爬上地面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一把抱住他,哭了起来。

    发射前险象环生

2016年,国务院批复: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这一天,也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的日子。

今天,走近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塔架,已然锈迹斑斑。可在1970年4月24日晚,随着戈壁的夜空慢慢黑透,聚光灯如白昼一般,照在了这个发射塔架上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上。

年近80岁的刘章喜老人当时是一名技术助理员,主要负责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测试发射工作。没想到,临近发射的前两天,东方红一号卫星地面测试时出现了一个问题。“转电继电器自动跳闸,由外供电自动切到内供电。这是一个很小但又关系成败的细节。”

卫星上天主要靠自身携带的电池供电,称为内供电;而在地面测试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外接电源供电,称为外供电。“发射前的一次检查时,我发现转电继电器自动跳到了内供电,这会导致卫星还没上天,电池的电量已经消耗光了。”刘章喜说,随后经过连续24小时的观察,相同的问题没有再次出现,卫星火箭才得以顺利组装。

4月23日,发射前一天,意想不到的问题接踵而至:在为火箭加注燃料时,发生了严重的泄漏事故,发射塔架上黄烟滚滚、气味呛人;最后一次综合测试中,各种各样的故障接连出现;射前一小时,发射场上空出现了厚重的高云……

中心广大官兵和科技人员开始了发射前的最后冲刺——堵住燃料泄漏,安排人员排障,气象室紧急开展天气会商……那一夜,很多人没有合眼。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白色火箭喷出橘红色的火焰,载着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直刺苍穹。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13分钟后,浩渺太空中第一次传出来自东方大国的乐曲,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掌握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此后数十年间,一代代航天人大力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先后打出一系列“争气弹”“中国星”“神舟飞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等,一次又一次从大漠深处飞向浩瀚太空,在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征途上书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事记

◆1960年11月5日

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喷着烈焰,从大漠深处腾空而起。

◆1964年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2015年12月17日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这是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2016年8月16日

“墨子号”卫星发射升空,这是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2016年9月15日

天宫二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这是我国首艘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2016年10月17日

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升空。之后,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开启为期30天的中国人迄今为止最长的太空驻留。

(原标题:两弹一星 不能说的“秘密”)

 

   来源:北京晚报 特约撰稿人 李国利

编辑:tf008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