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张飞的蛇矛真的存在吗?162件文物齐聚日本,再现三国细节

2019-12-18 03:23 编辑:TF017 来源:北京晚报

“三国志”特展从7月9日开始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10月起又转场至九州国立博物馆。

日本文博专家从2017年初开始就来到中国进行专项考察,历时近两年,几乎走访了所有涉及东汉、三国文物的博物馆、墓葬,最终遴选了162件文物赴日展出,其中仅一级品就占到四分之一,包括曾引起“曹操墓真假之争”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甘肃武威出土的“西凉骑兵”仪仗俑、东汉皇家的官修经书熹平石经残碑等。

这次赴日本展出的162件文物,全部来自中国的文博机构,但是它们在国内分布极为分散,北到辽宁,南到广西,西到甘肃,想要全部看完是很困难的事情,而这次展览的意义就在于将它们集中起来。另外,一般的博物馆陈列是把展品按照时间顺序放在陈列柜里,再加一些文字解释,但展品之间没有逻辑联系。而此次“三国志特展”难能可贵的是,策展方用这162件文物把三国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人们记忆中的三国与文物呈现出的三国,产生了奇妙的叠映效果。

据最新消息,这些文物将于明年1月下旬回国,并在中华世纪坛亮相,中国观众不用去日本,便能一睹其风采。

成长 文并摄


“苍天乃死”字砖

跨度为整个三国时代

展览共分为七个篇章,序章“传说中的三国志”选用了明、清时期流传至今的三国人物画像、塑像来展现三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其中新乡博物馆藏的一尊威严的关羽铜像被选为此次“三国志特展”的主视觉。

第一章“曹操、刘备、孙权——英雄豪杰的来历”从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的家族背景入手,铺垫了三国时代的诞生。

第二章“汉王朝的光与影”选用了东汉墓葬发掘出的器物,勾勒出汉帝国从统一走向崩溃的历史图景,其中安徽亳州元宝坑1号墓出土的刻有“苍天乃死”的字砖,真实记录了汉末乱世的前兆——黄巾大起义。

“晋平吴天下太平”字砖

第三章,“魏、蜀、吴——三国鼎立”,分别从曹魏的故地河北、河南,蜀汉的故地四川、云南、陕西汉中以及东吴的故地湖北赤壁、安徽马鞍山等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出土文物,呈现了大量汉末三国时期的兵器、印章,让人们瞬间回到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

第四章“三国历访”则展现了更多汉末三国时期平民生活的器物,从各地出土的文物中,三国各自的特色也可见一斑。

第五章“曹操高陵与三国大墓”是为近年来新发掘的安阳“曹操高陵”和南京上坊孙吴大墓专门设计的展陈。

尾章“三国时期的终结——鹿死谁手”选用了五件西晋时期的文物,以“三国归晋”的方式为展览做结,很有意思的是,在尾章中同样也陈列了一个字砖,出土于曾作为东吴国都的南京,上面刻着“晋平吴天下太平”字样。从“苍天乃死”到“晋平吴天下太平”,刚好是一个完整的三国时代,有始有终。

张飞的蛇矛真的存在吗

三国故事在日本家喻户晓,曹操、诸葛亮、关羽、赵云等许多三国人物更是耳熟能详,作为一个面向公众而非面向业内人士的主题文物展,“三国志特展”在展品设计上最大限度地寻找文物与三国故事的结合点,用关联的方式将人们的已知与未知勾连起来。

比如,我们读《三国演义》都知道,张飞所用的武器是丈八蛇矛。这当然是小说家的艺术加工,在正史上,并无张飞所使武器的记载,自然更不可能在出土文物中发现张飞的蛇矛。然而在“三国志特展”里,展方从云南省博物馆调来了一件从云南昆明石寨山三号墓出土的青铜器“蛇矛”,其形状宛若蛇的舌头分成两叉的样子,很可能是一种长杆兵器的顶端,其年代被测定为公元前二世纪。尽管不是三国时期的文物,但展方通过这种推理,给观者展示一种可能性:也许丈八蛇矛真的存在,但并不是我们在连环画上看到的那种弯曲的蛇身状,而是分叉的蛇舌状。

公元前二世纪的青铜器:“蛇矛”

又比如,东汉最后一任皇帝汉献帝,一生任人摆布,是《三国演义》中最为悲剧性的人物之一。因为他身处战乱时代,且年代久远,目前出土文物中没有哪一件是与他直接关联的。但是展方抓住了史书中记载汉献帝退位后被封为山阳公这个线索,从他度过最后岁月的封地山阳郡、即今河南焦作,选取了几件年代相近的出土陪葬品,有陶制的谷仓楼、宅邸等,通过它们,我们或可想象到汉献帝晚年的生活景象。

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车马仪仗俑队”是迄今发现的数量最多、阵容和气势最雄伟的汉代铜车马仪仗队,被誉为“地下千年雄师”。此次这支仪仗队亮相特展,也被赋予了特别的含义——它会不会是三国故事中董卓统领的那支彪悍的西凉骑兵呢?

明年是曹操去世1800周年,也是三国鼎立1800周年,此次日本“三国志特展”将高陵曹操墓以一个独立的篇章呈现,无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展厅现场,展方按照1:1的比例复原了曹操墓的内部结构,让参观者能够亲身体验走进墓穴之中的感觉。展品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那片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石牌,这片石牌在出土后仅在2017年首都博物馆“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中展出过,这次在日本展出是它的第二次公开亮相。

曹操高陵至少还有文字可寻的墓主线索信息,而在“三国志特展”中同期呈现的另一座三国墓葬——上坊孙吴大墓就更加神秘了。这座墓葬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于2005至2006年发掘,其规模之大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六朝(三国至隋朝南方的六个朝代)考古的纪录。由于墓中没有找到与墓主身份直接相关的文字信息,考古专家只能猜测它是三国吴国帝王级别的陵墓,或为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或权臣孙峻之墓。

此次展览中带来了一件墓室中出土、用来垫棺材的石棺座,两端分别雕刻着虎头形状。这样的石棺座也是国内首次出现。《吴录》载诸葛亮曾对南京有“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的描述,如此看来,“虎踞”在上坊孙吴大墓中得到了奇妙的呼应。

(原标题:162件文物再现三国细节)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