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观点

三联韬奋书店时光咖啡馆24h等谁 帝都好书咖啡静候读书人

2015-04-21 10:55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2015年4月21日讯,在三联韬奋书店通往楼上雕刻时光咖啡馆的楼梯劲头,立着一张海报:“当咖啡X书24h等你”。

 

2

 

自去年三联书店联合雕光咖啡馆尝试24小时营业至今,每日“旺季接近两万元,淡季一万元左右”夜间营业额数字,在这个行业低迷的时代,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如今,三联的第二家24小时书店又开业在即。

那么,在这座城市里,书和咖啡24小时静候的都是谁呢?

 

邂逅

凌晨的豪客

 

凌晨四点半,沉寂已久的收银台传出扫描条码的“滴”声,整个书店忽然醒了过来。“根本停不下来”的刷码声持续了足足两分钟。

“393 在楼上吗?”

“在楼下。”

“844呢?”

“也在楼下。”

一位三十岁上下的黑衣男士在前台的查询机上搜索着所要书目的编码和库存,另一位同行的胖小伙则跟随工作人员到楼下迅速“补货”。

很快,桌上堆积成小山的五十多本书被分成四摞捆扎起来。

“您有会员卡吗?”

“没有,会员卡是有折扣吗?今天可以办吗?”

“可以,会员卡消费满300是95折,满3000是9折,您这些书已经超3000了,可以直接打九折。”

“好的,那就办一张。”

黑衣男士掏出银行卡刷了折后3200多元的书钱,与同伴各自拎起两捆书走出书店。

“我是在楼上咖啡店跟朋友聊完下来,看到书店还开门,就顺便买买书。”这位不愿具名的先生说,这是自己第一次来三联,之前也并不知道这里24小时营业,“白天没有这么好的心情,也没有这么多的时间选书。”短短半个小时,他便选完四捆书,“其实跟买家具感觉差不多,就是满足一下想购物的心情。很多也不会真的去看,就是在书架上放一下。”

 

人艺的观众

 

周五晚上十一点半,佳雯和闺蜜一起拎着买好的书走出书店。一个多小时前,两人在人艺看完话剧,漫无目的地沿着马路溜达,不知不觉逛到了三联。随便看看就买了五本,学美术出身的佳雯很在意书的“长相”,她指了指《八卦艺术史》和《神在人间的时光》,“这两本就是因为封面特别美,想要买回去收藏。”到收银台结账前,佳雯用手机一一查了网上的书价,五本书158块钱,“感觉差不了多少”。她掏出袋子里的《不安之书》、《断舍离》和《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一并摊在门外的石台上,用手机拍了张照,“第一次这么晚来买书,留个纪念吧!”

 

书虫

从通州步行来

 

天蒙蒙亮,刚工作大半年的程亮背着双肩包走出三联,清新的空气让他觉得神清气爽,丝毫看不出熬了一宿的疲惫。在他手上,五本刚刚买到的新书还未拆封。

从去年12月起,程亮开始了每周一次的“刷夜”之旅,寒冬腊月也不曾中断。“从通州走过来,大概两三个小时,身体活动开了看书效果比较好。”对他来说,数十里的长途跋涉只是家常便饭,“前不久刚跑过马拉松,体质还不错。”

尽管楼上空气相对好,但程亮每次都更喜欢钻到楼下的角落里,“感觉一个小空间都是自己的。有没有座椅都无所谓,有书就行。”

看书之余,程亮也习惯走的时候多少买些回去,“用手触摸过的书读起来更有味道,也算是对书店的一种支持和感谢吧。”过去,程亮买起书来相当“任性”,“一次买个八百到一千都很正常。”但后来,经历了搬家时的忍痛割爱,他决定转变策略,细水长流,“每次买个三五本,效果其实更好。”

 

三十多年一直来

 

五十多岁的老刘家住和平里,光顾了三联书店三十多年。今晚,他拿在手上的是李泽厚写的《这个世界,还会好吗?》。晚上看书,是老刘早年养成的习惯,“八十年代的时候我就是上的夜大,白天要忙别的事,只能晚上充充电。”

不过,对于现在书店里的书,老刘稍稍有些不满,“现在的书真是有点贵!弄得我只能在书店里看白书。虽然有时候觉得老看白书不合适,但真的没法把书都买回去。”

所以,老刘喜欢带上纸和笔,看到书中某一段文字正好与自己的观点相契合,就高兴地抄录下来,方便日后回味。

三联书店有了夜场之后,经常会在晚间开展一些读书交流活动。老刘参加过好几次,“这种活动能让你有一种思路打开的感觉。专家与读者的距离非常近,聊的东西也毫无保留,收获很大。”

通常,老刘会坐夜里两点一刻的车回去,有时候看入迷了,心里就说坐下一班车回去,结果时间一直往后拖,最厉害的一次,出门时天已大亮。

 

“自习”

学累了还能走动走动,看看别的书

 

清晨六点三刻,小孟迎着阳光从书店出来,决定到马路对面的陕西小吃馆子吃碗面当早饭,然后搭半个小时地铁回到自己租住的小单间里,洗漱整理再出发上班。

尽管在书店待了一夜,开始准备考研复习的小孟看的却是自己带来的英语和专业书,这是他第二次过来上自习,“合租的朋友比较吵,附近的咖啡馆只开到一点,这儿还挺好,看累了还能看看别的书。”这一晚,复习的闲暇,他看的是一本《当图书成为武器》。

午夜刚过,穿着米色长裙、暗绿毛衣外套的嘉嘉从楼上的咖啡馆下到书店,来回转了十多分钟,选了两本《知日》杂志,付款上楼,翻了一阵便继续对着电脑修图。嘉嘉和男友都是做平面设计的自由职业者,相比自家摞满杂志资料略显杂乱的小户型房子,在深夜的咖啡馆工作更加惬意。而书店和咖啡馆的搭配让嘉嘉倍觉体贴,“坐久了肯定要走动走动,去书店看看,还能找找灵感,感觉挺棒!”

 

消磨

现在这个点儿的北京和以前比较像

 

在北京工作的麦克斯和兰斯,分别来自卢森堡和加拿大。本来打算去喝酒的麦克斯,被朋友推荐到了这家24小时书店,逛的感觉还挺好。“我刚才还在那边看到了一本以前读过的书,不过我看的是英文版。”麦克斯指的是余华的作品《活着》,“这本小说在我们那边很有名。”

两个老外淘了一会儿,最终决定购买丁丁历险记的中文图画册。兰斯说,他俩现在还需要练习中文,这本书原版是英文的,他们都记得情节,现在再看中文的时候能容易一点。

深夜出现在书店的秦先生和姜女士是一对夫妇,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夫妻俩从小就在三联书店买书。而如今的夜读,让秦先生体会出了一种怀旧的味道,“现在这个点儿的北京和以前比较像,街上没什么车。” 好静的夫妻俩很享受深夜从家到书店之间的这段路程,似乎能够脱离白天的喧嚣。

而且,“像三联书店这种夜晚安静一点、又有文化气息的地方,在北京城几乎找不到。”

 

“景点”

一下火车就直奔这里

 

深夜的书店,还出现了一个拄着双拐的年轻人,腿部受伤的小韩是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学生,“这次和同学一起来北京参加模拟联合国会议的活动,顺便来参观一下三联书店。”

凌晨三点半,从辽宁老家远道而来的张女士饶有兴致地站在楼梯转角处,读墙上的读者留言,她手里攥的是一本布朗的《步行者日记》。

去年年底,来北京参加考试的她原本想在网上搜搜看北京有哪些对外开放的图书馆,无意中发现了三联24小时书店,“当时就很动心,尤其是看了网友评论说第一次来刷夜特别兴奋,一晚上看了三本书,更是想来感受感受。”只可惜,当时行程紧张,没能如愿。

这次借着复试的机会,她特意买了前一天的火车票。下午一到北京站,便坐地铁直奔这里。而在此之前,她几乎从不熬夜,“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到早上,但至少觉得这里看书的环境很好。”

 

来源:北京晚报 主笔:张棻 宗媛媛 莫凡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