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教

大师王国维书法稳健浑厚似印刷体 曾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2015-04-30 12:00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2015年4月30日 王国维的书法,笔力稳健,运锋温和,起处浑厚而入,收处含蓄而出,此必从容书写所致。结字虽中宫收聚,而毫无局促之态。章法整齐,布白清新自然。风格俊朗简洁,无一丝俗影。诚谓学人之笔墨也。

46

王国维 李晨/绘

47

王国维楷书中堂:黄山谷《松风阁诗》 

说起“观堂”,可能很少有人熟悉,但说到王国维,一百年来却很少有人陌生。

二十世纪前期,中国有四位影响较大的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学术界尊称四堂。他们是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彦堂)、郭沫若(鼎堂),其中观堂的成就最为杰出。

在历史转折的重要时期和文人荟萃的时代里,王国维奇异般的天才而成为近代学术史之重镇,在王国维的笔下,国故文化绽放出奇光异彩。他的睿智似乎打通了时空隧道,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字被他解下了神秘的外衣,而闪烁着真理之光。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简短的人生结语,王国维的内心世界里隐含着多少离奇和忧伤?后人已经无法详细。我们所能感觉到的是这位学人在乱世中的无奈和憔悴。王国维的死,为后人留下了太多的疑问。五十岁人生,为什么能成为一代鸿儒?学术研究,为什么能“义理”“辞章”“考据”兼擅?清白生涯,为何自溺于昆明湖?

儒家有“生而知之者,上也”的天才论。圣人每于天理人事之间道德并存。在王国维的生命中,道与德的光环熠熠,追求理性与感性的完美始终进行。从历史考证、古文字考释、异族史志文献的研究到哲学、美学、戏曲、诗学、词学的贯通,王国维的才、学、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即便是笔墨遗迹,也蕴含着那久远的清醇,流露出道德和情感的魅力。

学人擅书,但多是书被学掩,民国时期擅书的学人更是如此。王国维,生无擅书之名。然其墨迹可读性极强。从笔墨之端庄静谧中,我们能领略到其内心的幽雅。在结构的和平精致上,我们能品读出其至道无难的精神。在王国维遗墨中,没有风采的外溢,更多的是自然和含蓄。然而就是这自然和含蓄,包容了那个风雷激荡的时代,吞噬了人性情感中的是非恩怨。在忧郁和憔悴的境遇中,把生命推向那极致。

在清华国学史上,有四位最杰出的导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正是由于拥有他们,建立了中国学术独立的传统。1927年端午节前二日的上午,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工作在一如既往地进行着,几乎没有谁留意到王国维的那份平淡,更没有人会想到他将远行。他没有给世人留下解读的机会,只留下了那淡淡的孤独和凄凉的身影。事后,海内外学人咸哀思不已,陈寅恪先生撰碑铭,曰:“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昭示其以身殉道之仁圣意志。

王国维的一生,诚乃为学术事业而生,为追求理想而死。在生与死的五十年中,王国维完成了“承继先哲将坠之业,而示来者以轨则”的学术大任,其毕生所构建的“观堂”,随着时光的推移而愈见金碧辉煌。其遗著《观堂集林》早已成为学术界最重要的著作而传播中外。

韶华易逝,往事依依。遥想“观堂”,敬意油然。再读“观堂”,希冀能窥其堂奥也。(李长钰)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