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教

从香港书展看港人阅读文化 揭秘香港读书习惯

2015-07-25 13:06 编辑:TF005 来源:网络

2015年7月25日讯,“文化沙漠”这顶帽子,香港已经戴了不知多少年。消费主义至上,实用主义为王的香港人,每日与时间竞争,什么事情都追求快、快、快,忙到根本停不下脚步,静不下心来读书。但也奇怪,在这样一个被称作文化沙漠的城市,却绽出一朵“沙漠之花”,每年夏天书香四溢,举办着中文世界最大的书展,将两岸三地名作家汇聚一堂,谈书也谈心,香港书展至今已是第26届,去年入场人次更是突破百万大关,是城中一年一度的文化大餐,也让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书展这个窗口认识世界。

 

1

书展现场

阅读世界文化之旅

日前闭幕的香港书展一连举行了七日,以“阅读全世界”作为主题,广邀世界各国参展商共赴盛会,逾580家展商参与,是历史上最多的一次。主办方更特别设置了“国际文化村”,法国、美国、越南、土耳其、印度、南非、匈牙利、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都有参展。书迷们入场买书之余,亦可以感受到各国文化。

香港本地的出版界也是卯足了劲,纷纷于书展期间推出主打新书。今年书展推出的新书,保守估计占到了全年新书的一半以上;出版日期在过去12个月以内的,共有1.2万本书。

每年的书展重头戏之一是名家讲座系列,今年讲者亦星光熠熠。包括年度作家李欧梵、前台湾“文化部长”龙应台、前新加坡外交部长杨荣文、法国著名插画师Christian Heinrich、前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之女Carol Thatcher等。

放眼世界之余,书展亦不望宣传香港本地文化,较有特色的展览包括以《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主题的年度作家李欧梵专区、《词情达意 香港粤语流行歌词半世纪》展出才子林夕填词作品,及《笔生传奇——金庸武侠小说创作60周年》展出武侠小说家金庸的真迹手稿、亲笔题字,以及载有其连载小说的报刊等,带领读者重游他笔下的武侠世界。

香港人怎么逛书展

根据香港书展网页的资料,书展的入场人数从1999年的30万人次逐年递增,2014年突破100万大关。人数连年增加,但会场面积却没有得到多大的提升,虽然湾仔会展场地进行过扩建工程,但远远赶不上人数的增长,另一方面参展商越来越多,意味着场地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逼仄。

这些年,记者多次采访书展,同时作为爱书之人,也多次逛书展,在书展买书。说实话,书展的确是作家接触读者的好机会,但是作为读者,书展确实不是一个找书、阅读的最适合的场地。若想在书展期间安静站在会场里翻翻书,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另一方面,书展期间各大出版社和两岸三地的书商都会打价格战,买2本8折,买3本7折,100元任拣,订阅全年杂志送价值300元的名牌护肤品,甚至你什么都不买,只要赞好商家的脸书就可拿到赠品等等,一系列的折扣优惠吸引不少人因为便宜而大买特买,恨不得将这一年要阅读的书都买回家。会展场内见到的都是拖着行李箱来买书的人,令原本水泄不通的会场更寸步难行。据统计,今年书展的人均消费为903港元。

如果想静静地看书和发掘好书的话,我会选择到楼上书店,它们的装潢不会很漂亮,但是却肯定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舒适和宁静的阅读环境,不会出现在香港书展里。

书展上什么书最好卖

在香港书展上,各大出版商每年都会扎堆推出新书,也令书展变成一个大型的新书发布会,他们同时通过观察每年书展期间推出哪些新书,以及哪类书收到热捧,便大致了解到港人阅读的口味。

明报出版社总经理苏惠良观察到,今年传统文学及休闲书市场,都受潮流影响而下跌,取而代之是网络作家的实体书热卖;休闲书则以焖烧杯食谱最受欢迎。商务称文言文类应试技巧书籍较畅销。英文书商PAGE ONE指儿童、设计及生活风尚书籍都大卖,当中铁铸锅食谱升幅最为显著。

但从销售数字来看,传统出版社今年书展销量都略有下跌,但有一间新冒起的本地出版社摊位却连日人山人海,人丁两旺,是逆市大丰收的展商之一。白卷出版社是第三年参展,创办人之一林日曦表示,去年出版21个书目,今年出版34个,生意额亦随之上升五成。

白卷出版社由3位80后创办,他们出版的书延续幽默抵死的语气调侃时事话题,聚焦网络热话,并集结了一批活跃于网络论坛的作者,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林同学一口气扫了6本白卷出版的书,“平时都有留意陈烦和林日曦,他们写的东西好笑之余都贴近时事。” 另一位廖同学表示“内容好好笑,令我多了留意时事、社会事件,不像一般新闻那么呆板。”

港人阅读文化
短文盛行 网络潮文崛起

不难发现,港人的现在的阅读口味有三个特点:实用为王、短文盛行、网络潮文崛起。这与港人务实的性格有关,阅读也是如此,希望用最短时间抓到最精髓实用的内容。传统文学、长篇小说、历史文学、心灵励志这些总是敌不过汤水食谱、旅游攻略以及英文教材。

再说篇幅。港人偏爱短文,无时间阅读大部头的书。撇开书展,平日阅读的报纸专栏,也以短小精悍为佳。从事媒体工作的同行曾多次表示,写1000字已算是长文,超过2000个中文字的文章会令读者们失去阅读的耐性。所以香港出版的读物,也较少见到很厚的一本作品,特别是主打青春市场的网络文学,通常每本书的字数在10万字左右,读起来是刚刚好的。

另一个值得留意的现象,就是近年网络潮文崛起。有别于内地,香港人的文字书写和日常口语表达是两个系统,日常说的广东话有很多字词并没有正式的文字书写,再加上香港人喜欢中英文夹杂表达,久而久之便发展出来一套独特的港式表达方法。来过香港的朋友可能会留意到报摊上卖的部分杂志报纸便是采用口语式的表达,行文中有很多口字边的汉字,常见的如嘅、哋、啲及由英文演化出来的词语,如十卜为support,巴打为brother,或者干脆就中英夹杂着表达。这种表达方式特别接地气,因为贴近生活,写起来也得心应手,又可原汁原味地表达作者的想法,所以在网络上也很流行。特别是用口语写的贴近时事、贴近生活的话题在网络上又容易被传播,成为网络潮文,比如近年很火的《男人的浪漫——豆腐火腩饭》、《月入三万的香港人》、《东莞的森林》、《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等都是采用口语化的写法。

文章推出后,再通过网友们的二次创作,如配图、拍短片等等,令文章更“潮”,发酵成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而这些幽默抵死的网络潮文作家们也渐渐成了流行文化的主力军,亦有一些网络潮文被改编成电影搬上了大荧幕,号召力一点不少于传统作家。

香港这片土壤,培育着自成一格的本土文化,独立而美丽。这里的人们,阅读习惯虽有别于内地的读者,但让人爱上的,却正是它的特点——通俗、实用、接地气!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作者:思清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