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雪岩到胡允源 看清末徽商奋斗于官商之间的富贵艰辛
2015年8月14日讯,高阳的历史小说《红顶商人胡雪岩》已经流行了40年,到了赵之羽的《大生意人》,小说主角古平原以徽州茶商胡允源为原型。胡允源和胡雪岩都是安徽绩溪人。“当官必读《曾国藩》,经商必读《胡雪岩》。”出版业有泡制了这样官商结合的鸡汤读法。把曾国藩和胡雪岩联系在一起,摆明了投机那种既想学当大官又想学发大财的心理。
此种“曾胡书”也该算是出版业怪现状的一例,比如《跟曾国藩学做官,向胡雪岩学经商》,《向曾国藩学谋,向胡雪岩学胆》或者是《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不知能有几个学成?为什么曾国藩要在左手,胡雪岩要在右手?把历史小说当商界官场的教科书,小说家言,本就有虚有实,其中人物被布置于特殊的环境中,所思所为常有现实不可遇的机缘奇巧。小说应做警世之用,以此为范本想学经世之术难免牵强。
读客版的珍藏版大全集,抬出了“马云就读了2遍!”宣传语。马云肯定读过高阳的小说,他从胡雪岩的小说中读到了什么?马云从小说中读到了一个坏榜样。“这个是我从第一天看这个书,我就觉得这是一个不对的路,因为钱和权是不能碰在一起的,做了生意就一定不能考虑你自己想当官从政,从了政你一定不能有钱,这两件事情就像炸药和雷管碰在一起,总是要爆炸的,红顶不能做。”马云自己的做法是和政府只恋爱不结婚,这一点倒是和《大生意人》中的古平原很像。
“智商决定经商”
胡允源经商是为了子孙能读上书
胡允源是《大生意人》里叱咤风云的男主古平原的历史原型人物,他是清朝有名的徽州茶商,民族实业家。
清道光十一年(1931年),胡允源出生于安徽绩溪。胡允源一脉上承明朝直浙总督、抗倭将军胡宗宪,胡允源为其十世孙,至今在绩溪的胡尚书府中,胡宗宪塑像居中,作为他的知名后人,胡允源塑像居左,居右的是胡允源的孙子胡炳衡。下启前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胡允源生子胡树铭,下传胡炳衡→胡增钰→胡锦涛),可谓是门楣光大,一脉相承。
胡允源自幼家贫,从小就被父亲送到江苏东台的“裕泰和”茶庄去做学徒,别人做学徒总是拈轻怕重,他却任劳任怨,像到深山里收茶这样别人不愿意去做的苦活儿,胡允源都抢着去做。学徒们纷纷笑他傻,殊不知胡允源心里自有主意。
徽州商人被称为“徽骆驼”,而徽商中的绩溪人又被称之为“绩溪牛”,为人最是坚忍不拔,这股子吃苦耐劳的劲头在胡允源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不分寒暑,顶风冒雨,利用“跑山”的机会把产茶区大大小小的山头摸了个遍,与茶农也打成一片,很快便将各种茶的产地、产量、价格、销量以及相应的顾客群等信息烂熟于胸。同时因为他勤奋好学,谈起茶理来头头是道,于是又结识了很多喜欢喝茶品茶的有钱人。
待到学徒期满不久,“裕泰和”茶庄因为经营不善陷入了困境,就在刚刚转为伙计的那些学徒们大叹倒霉,准备卷铺盖走人时,胡允源却得到“洪、王”两个富户的资助,又拿出自己平日省吃俭用的钱,三姓合股将茶庄整个买下,并由胡允源出面经营,他也由此成为整个东台地区最年轻的掌柜。此事一时引起轰动,人们这才知道,平日里不愿争多论少的胡允源是个深藏不露的有本事的人,而那些平素瞧不起胡允源的学徒们反过来都成了他的伙计。
后来洪、王两姓因为地区茶业竞争激烈,对茶店生意感到失望而撤股,羽翼渐丰的胡允源大胆向钱庄拆借银两,独资经营“裕泰和”茶庄。从此以后,胡允源的商才终于得以完全展开,他不怕麻烦、重视商品质量、打造精品意识。与别家茶店从“水客”(往来于茶田与城市之间的小型批发商)手里收货之后直接摆在店里销售不同,胡允源要求伙计不计成本,远赴茶叶原产地去收茶,收来的茶一定要经过风选拣茶这道工序,保证只有质量上乘、外形完美的茶叶才能摆到“裕泰和”的货架上。
胡允源还对茶叶包装特别重视,他要求打包的伙计必须经过特别训练,达成的茶包一定要达到“密、紧、实、尖”的标准,如果因为茶包不严而导致茶叶受潮,胡允源承诺全额退赔。这样胡允源慢慢将“裕泰和”茶庄经营得蒸蒸日上,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便将茶号发展到泰县、泰州、靖江、上海等地,开创了胡氏茶庄的百年基业。
胡允源自己没有读过书,但他通过与主顾打交道,深知喜爱品茶的大都是文人雅士,若要做他们的生意,非通文墨不可。于是他下定决心培养后代读书,先是在“裕泰和”经营困难的时候供儿子胡树铭读了三年私塾,而后,他的三个孙子也考上了秀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读书人,而考上了秀才的胡家人才有了进入茶店做生意的资格。胡允源“智商决定经商”的理念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到了二十世纪初,胡允源的子孙们打理“裕泰和”茶庄,由于眼光长远,经商手腕灵活,成为远近闻名的能够雇佣一批英语翻译,独力与洋行做生意的大茶庄。
胡允源的经历当初之所以能打动我,并被我选为故事原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作为一个旧时代商人,却非常重视教育这一点。因为我家里就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经历,我的曾祖父自幼贫寒,后来经营粮食生意,平素十分节俭,但是对于新式教育十分赞同,为了供子女读书,不惜卖产卖地,最终在民国时代培养出了五个大学生,也成为当地美谈。
至于胡允源的去世时间,史料中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一说是死于1914年,那么就是73岁的高寿之人,一说死于1875年,享年只有44岁。目前无法查证。(赵之羽)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