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生意人”学什么? 看清末“马云”“柳传志”如何经商
2015年8月14日讯,在《大生意人》创作过程中,我几次借鉴了胡允源的性格特征及经商手段。
胡允源的生意经 首推吃苦二字
一、胡允源做生意首推“吃苦”二字。他在做学徒时以及后来当上掌柜之后,为了追求茶叶的品质,常常是独自一人翻山越岭寻找好的茶叶产地,在荒山野岭间几次险些送了性命。正是因为他忍受了常人不肯去吃的苦,所以后来苦尽甘来,才有了一番大成就。
《大生意人1》中主人公古平原为了做成一笔大生意,不惜冒死穿越黑水沼贩运药材,险些葬身沼泽的情节,就是根据胡允源年轻时的经历改编的。
二、胡允源善于创新,他独创的茶叶评级制度,让他在“三泰”地区的茶商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个制度创立于同治初年,当时“三泰”地区(泰兴、泰州、泰县)茶商之间的竞争到了白热化地步,价格战打得不亦乐乎。胡允源眼光独到,看出如此一来必然两败俱伤,于是另辟蹊径,找来几个已经赋闲在家的茶店老人,由他们负责制定了一整套的茶叶评级标准,绿茶、红茶、乌龙茶均有各自的独创标准,分为“上品、中品、下品、次品、废品”等五类十个等级,他将这套标准悬挂于拣茶室的大梁下,同时为了防止这套做法被竞争对手抄袭,他采用密语为茶叶贴签,并针对不同茶叶等级和价格寻找不同的客户群,保证每一个茶客都能品尝到“物超所值”的茶叶。胡允源还派生面孔的伙计到别家购买茶叶,同样评出等级,做到知己知彼。通过这种方法,“裕泰和”立刻从茶店之中脱颖而出,得到了众多茶客的认可,在同行纷纷元气大伤的时候坐上了业内第一把交椅。
《大生意人4》中,古平原放弃了“天下第一茶”的制作秘方,转而利用茶叶评级制度来树立自己在茶业同行中的领袖地位,一举扭转了败局。这种做法几乎是全套照搬了胡允源当年所使用的方法。
三、胡允源重视人才,得到了伙计们的拥戴。与别家茶店克扣伙计、虐待学徒不同,从学徒直接坐上掌柜之位的胡允源特别体恤下属,“裕泰和”对伙计们的宽厚也是业内出名的,伙食上,大荤小荤不断,“三节”另有“六大碗”,工钱上,年底发四个月的红包,伙计有红白喜事可以预支工钱,而且掌柜必有“人情”。住宿穿戴上,店里提供全套铺盖和店服。如此一来,不仅店内伙计人人归心,一门心思为掌柜赚钱,连别家有能耐的伙计也纷纷来投,使得“裕泰和”的优质人才队伍不断扩大,为它扩充分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传统商业关系中,掌柜与伙计相处和睦,买卖就能兴旺发达。《大生意人3做局》中,古平原在“泰裕丰”做三掌柜,将自己赚到的二百两银子(相当于五、六万元人民币)全都分给那些原本敌视自己的伙计们,结果收服了人心,这些伙计在他日后设母钱桌子狙击假币的过程中帮了大忙。可以说胡允源与古平原都懂得“彼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的道理,所以对待伙计都很仁厚,自然也就赢得了人心。
胡允源与胡雪岩的同于不同
同为清朝的商人,对于青史专家,胡允源和胡雪岩常会放在一起比较,只是胡允源的故事较少改编为文艺作品,故大众并不熟悉。胡允源和胡雪岩都是徽商(胡雪岩也是安徽绩溪人),他们身上都有徽商的一股狠劲儿,关键时刻敢于孤注一掷。胡雪岩拼着失去钱庄的好工作,也要在落魄的王有龄身上“投资”一大笔钱,结果王有龄当了官之后给予了胡雪岩丰厚的报答;胡允源则两度倾囊而出,将别人极不看好的茶店买下来,最终经营成了一家极为成功的连锁企业。这都是他们眼光独到的证明。
另外他们都重视以诚待客。当时湘军有一个军人把钱存在胡雪岩的钱庄,后来人在外地阵亡,存折也不见踪影,可是胡雪岩却将一万两巨款如数不少地付给了他的家人。胡允源考虑到颠簸搬运和风吹雨淋的损失,立下规矩,在外地客商购买的茶叶里加上两成分量,以备他们路上折耗。这样宁肯自己吃亏,也要让顾客满意的经营方式,使得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和胡允源的“裕泰和”茶庄成了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诚与狠”这对看似矛盾的关系,也正是胡允源和胡雪岩这两位成功商人的共同之处。
至于说到他们之间的差异,胡雪岩善于结交利用官府,先后攀附上了浙江巡抚王有龄和两江总督左宗棠,这两个重量级人物让胡雪岩的“阜康”钱庄成为通行大江南北的超级金融机构。反观胡允源,历史资料中没有记载他与官府打交道的事情,但是生于那个年代,做生意一定会接触官府,胡允源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说明他肯定也有一套应付官府的本事,只是他没有像胡雪岩那样接触到高官,故此“裕泰和”茶庄最终也只是成为了地区性的行业领军人物,而不可能像胡雪岩那样在全国范围内呼风唤雨。但是反过来说,如果将胡允源放到胡雪岩的那个位置上,让他也有如此一番经历,我相信凭借胡允源的头脑和能力,他也能成为“一代财神”。
晚清吏治腐败,手段也是多种多样,很多现在都还在用,可供政府治理腐败时参考。
清代唯一的“一品”红顶商人王炽曾有一句名言--“官之所求,商无所退”,译成白话就是官府要求商人做到的事情,商人都必须做到,这是对古代政商关系的最直白的表述。纵观历代商业史,大商人的崛起从来都与政治息息相关,尤其是到了晚清乱世更是如此。“财神”胡雪岩先倚王有龄后靠左宗棠,“实业之父”盛宣怀先后力助李鸿章、张之洞办理洋务,“钱王”王炽对岑毓英、唐炯有求必应,扬州盐商的总商江春更是不惜一掷万金,终于以“布衣结交天子”。
当然,商人与官府结交是一把双刃剑,在一路畅行的同时也如履薄冰,一旦靠山土崩瓦解,与之结交的商人难免会受池鱼之殃,甚至是家破人亡。《大生意人》中京商李万堂对权贵肃顺的“投资”就在辛酉政变之后化为流水,还连累了自家的生意。
晚清吏治的腐败手段很多,比如官员把家里不值钱的器皿拿到古董店寄卖,心领神会的商人就会到这家店铺花大价钱买下,那么这笔钱就成了官员的“合法收入”;又或者倒过来,商人将名贵字画放在店铺,掌柜自然会以仿品的价格出售给某位官员。这些行为如今称之为“雅贿”。此外诸如“巧贿”、“巨贪”、“性贿赂”之类,在晚清都有很鲜明的例子,前些日子中纪委网站还贴出《大清“裸官”庆亲王的作风问题》一文,可见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了晚清的政商关系,对于我们今天的反腐败斗争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赵之羽)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