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纪录

文物修复专家谈修心复物最高境界:找到心灵的契合点

2015-10-27 11:53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2015年10月27日讯,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丢弃一件破损的日常器物很平常。只有当器物与人经过岁月产生情感,人们才会心疼。这些器物不一定名贵,却寄托着主人深厚的情意。残缺的器物经过修补能“重归于好”甚至“破镜重圆”,并且还多了几分韵味,这便是施静的快乐所在。

 

26_调整大小

施静认为,器物的修复除了基本的复原,如何给这些获得新生的器物赋予新的意义是更深的学问。

21_调整大小

近年来由于经营管理工作增多,施静已经很少上手了,不过有需要,她还是会亲自出马。

22_调整大小

她的员工全部来自国画专业本科毕业,进公司后培训一年,才能上手独立操作,且只能胜任几种瓷器。

23_调整大小

在工作间,施静翻看着设计草样。身后的案子上排满工具,其中一些是她自己设计的。

24_调整大小

传统的锯钉主要作用是固定裂缝,防止渗漏。花式镶嵌则需要有深厚美术功底且懂瓷器的人根据器形设计出手稿图纸再手工精制。

25_调整大小

为顺应市场,施静在修复器物的同时开始设计自己的产品。

1977年生于北京的施静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曾经师从贾文忠、于爱萍、张月玲三位专家学习瓷器修复,主攻钻研文物修复。为了从事心爱的工作,她放弃了国家单位的铁饭碗,兢兢业业13年来从未后悔,她希望自己能够做上一辈子。

茶具、香具、玉器、翡翠、玛瑙等玩物,破损了,施静都有办法使其归于完整,其中象牙、珊瑚、玉器的修复属于国内独此一家。她将中国传统大漆工艺运用到茶道具的修复上,再在器物的裂缝处点缀细巧的锔钉或镶嵌花片,不仅修复了物主心里的缺憾,还增加了韵味,呈现出一种别致的“残缺美”。

文物修复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知识很多,要有很强的拱手能力和超凡的耐心,这让施静吃了很多苦头。熔颜色的时候被烫到,锔东西的时候被划伤,有些化学试剂的气味刺鼻难忍……这些外伤自是不用提。但心理上的疲累,足以让她刻骨铭心。为完成第一件处女作,她每天早晨6点起床开始工作直到深夜1点,每天只吃一顿饭,不下楼,就这样坚持了15天。做完之后,她想出去转转,套上一件旗袍就出了门,不知不觉到了菜市场。她背着手在一个菜摊盯着香菜发呆,旁边的人都用诧异的眼神看着她。原来她居然把香菜看成瓷器,脑子里萦绕的又是如何加工,怎样打磨……
施静觉得文物修复的最高境界是要找到匠人当年做器物时的心境,找到心灵的契合点,这样才能将器物还原出它原本该有的模样。在多年的文物修复工作中,她遇到过形形色色的物主和承载着各种故事的器物。有的物主看到器物被修补得天衣无缝甚至激动得痛哭流涕,所以她常笑称自己不只是修补物品的专家,更是一名修补情感的“心理医师”。

2012年,施静创办了自己的公司——“静澎博雅”,她首开将金属工艺用于器物修复之先河,并根据市场需要,将实用性器物,如茶道具的修复作为主攻方向。施静总结她的修复对象范围是“茶席上有的,手里玩的,都能修”。今天,第十三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在河南新乡举办,施静携带题为《浅析中国文物修复新技术——金属工艺修复》的论文参加会议,系统阐述金属工艺应用到不同材质文物的修复,这在国内属于首创。

器物修补在外人看来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但施静从来没有厌烦过,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敲打涂抹,乐在其中。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程功 摄影报道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