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服务 > 人才

手工木秤传承人杨卫斌 红木嵌金星衡权称良心

2015-10-28 11:56 编辑:TF007 来源:网络

2015年10月28日,一块原木、一张驴皮,经历打破、重组,精琢、细刻,原本的形态不再,化茧为蝶成为了标尺,被赋予了生命。这,就是匠人之手的精彩。前不久,在“BMW中国文化之旅”探访活动中,陕西“非遗”项目手工木杆秤技艺和洋县皮影戏技艺的展示令人印象深刻,传承人经历的跌宕起伏同样也让人深省。不能否认,在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各种唱衰传统技艺的声音不断,但我们更希望让您记住的是,手艺人的工作其实就是他们的人生本身,里边有很多自古以来的智慧和功夫,也包涵了这个文化不该忘却的历史。

q4

红木嵌金星 衡权称良心

做秤,别看这门手艺不大,可里边却有大名堂:砣叫权,规范称为砝码;杆为衡,就是公正。“权衡”一词也打此而来。所以说,木杆秤不仅是称量工具,更是古老的公平理念与“权衡”哲学。

在过去,手工木秤曾活跃在大江南北。锅碗瓢盆的琐碎间,人们也不断赋予它新的内涵——它代表了公平公正,是标尺,是良心,也是吉祥之物,娶媳妇挑盖头,用的就是木杆秤。然而,随着计量工具的推陈出新,木杆秤已经被各种样式的电子秤所取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即便在最早统一度量衡的三秦大地上,手作木秤的人也寥寥无几。杨卫斌,便是其中一位仍在坚守的手艺人。

制秤技艺日渐没落

q5

杨卫斌的小店位于杨凌户县秦镇西街。除了大门口红色招牌上的大字“老字号秤铺”外,这家小店夹在这条街里一点也不起眼。杨卫斌今年41岁,虽比不了一些老手艺人饱经磨砺后才换来的声明远播,但早在6年前,他就已经成为陕西省非遗项目的传承人。

说起成为非遗项目传承人的经过,不得不提西北大学历史系老师刘柯的慧眼识珠。2009年,刘柯陪同陕西师范大学一位专门从事民俗学研究的老师到户县采风。之前,他们听闻这个地方还有人坚持在做木杆秤。两人一路打听着来到秦镇。来到杨卫斌的小店门口时,破烂的大门上用几张A4纸贴着的字条提示来访者——要买秤,打电话。

“他人在外面打工。看来做秤,已经没法经营了。”两位老师辗转找到了杨卫斌。调查、梳理、论证,一步步帮助他将这门技艺成功申报陕西省非遗。在越来越多的接触中,杨卫斌也将自己的经历告诉了两位老师——他初中毕业后没能考上高中。按照父亲的意愿,学了制秤。这门手艺到他这代,已经传了3代将近百年。曾经,生意最红火的时候,一天能卖出百杆秤。

做秤凭的是良心

制秤的工序十分繁杂,要经过选料、制坯、刨圆、套铜套、配砣、装钩、分级、打眼、磨光、校正等工序,总计一百多个步骤后,才能做成一杆完美的秤。木杆秤选材很挑剔,一般选用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的木材。为了保证木杆在使用中不易开裂,选中的材料还要放在干燥处风干一年左右,等木料定型后,选出笔直不弯曲的来做木杆。

选好的木材经过凿、刨等处理,变成又细又长、笔直的椭圆柱体,再用细砂布蘸水,打磨成两头略细,中间略粗的木杆,最后在木杆两端套上铜皮或铝皮,杆秤方显雏形。接下来的工序,便是制定刻度的精细活儿。在打磨好的秤杆上找准支点,用砝码校验,镶上秤星。最后为秤杆上色,待晾干后,至此,一杆木杆秤才算真正完成。

仔细端详杨卫斌做的杆秤,秤上能看见有16颗较大的金星。杨卫斌解释说,7颗代表北斗星,6颗代表南斗星,还有3颗,分别代表着福、禄、寿三星。使用秤的买卖人,如果短秤一两,则无“福”;缺二两,则无“福”失“禄”;少三两,则无“福”失“禄”还折“寿”。不论是做称的,还是用它的人,这16颗星在秤上,都包涵着中国公平交易的信仰,是良心。

面对质疑

学者为木杆秤力证

q8

然而,再美好的信仰在代表着科技的电子称面前,也会黯然失色。小店越来越不景气,手艺已经不能维持生活的基本开销,杨卫斌选择到附近的齿轮厂打工补贴家用。一边打工一边做秤,对于这个现状,杨卫斌满怀遗憾。

“手工制秤的工序非常复杂,利润也低,比如做一杆专门称中药材的那种小木秤,光制作我就要花上半天时间,一天做不了几杆。除去成本,赚的钱实在不多。为了维持经营,我的店里也在卖电子秤。”让杨卫斌更难受的,是早些年工商部门对手作木秤缺斤少两的否定。

为此,西安市政协委员、非遗中心副主任王智还展开了一场舌辩,力证木杆秤的公平与公正。王智至今还记得他当年那番激昂的论证:“难道电子称就不会作假吗?木杆秤用的时候,通常都会称得高高儿的,这里面不仅代表了公平,更体现了中国人的人情味。不是秤不公平,而是人心坏了。现在直接把木杆秤从市场上剥离出去,今后就更没有办法去传承它了。”

即便有专家的论证,也依然阻挡不了这门技艺后继无人的颓势。成为非遗传承人后,杨卫斌曾在店门口贴过一幅“招生”广告:免费教授木杆秤的制作技艺。“当年这手艺是不外传的,可如今我免费收徒,就是希望有人能把它传下去。”不过,应招的人寥寥无几,有的学到中途就忍受不了枯燥和繁琐,知难而退了。

今后,怎样让更多的人想起曾经的木杆秤,让年轻人了解它接受它,杨卫斌的想法是,把秤做得更精致、更美观,像工艺品一样具有收藏价值。他希望通过不断尝试,让木杆秤焕发出新的活力。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