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北京七旬二老坚守藤椅铺 帝王庙影壁墙后面的故事

2015-11-27 17:28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2015年“妈,你要做第二次小业主吗?”女儿对李月清说。小业主?现在,有房子的人都叫业主。但1981年的北京,不是这样。文革结束不久,社会秩序还在恢复中,那一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受到审判。但确实结束了,因为个体经济已经被放开。此前,丰盛街道办了个三产的藤子家具加工铺,办着办着,货源难搞,便打算把这个买卖转成个体,给工人经营。当时40岁出头的李月清并没往前冲,却被干部瞧上了,街道打算让她把加工铺办下去。

38_调整大小

几年之后,李月清的丈夫杨三元,常常被朋友、同事拿名字说笑话,家里开了店铺,“你不再是三元,而是万元啦。”那个时代,成为“万元户”是中国人的梦想。

李月清、杨三元的后半辈子,便被“藤”给“拴”上了。她的店铺现在就叫做“藤椅门市部”,位于阜成门内大街,历代帝王庙影壁墙后面。

能找到这家店铺,是因为前些日子写的韩记藤椅铺的故事里面,写到了京城其他的几家藤椅铺都已经随着城市改造,或是后继乏人而消失。前两天,李月清大婶通过电话找到了我,说她接到了朋友们的问候,怎么好端端的店铺不办下去了?

她的藤椅铺,其实一直都在那里。此前一直位于历代帝王庙影壁的西边,大约是在2006年初,历代帝王庙影壁旁边改造,那地方变成了现在的停车场,藤椅铺则往南挪了十多米,在后面继续营业着。

这事儿怪我,所以先向李月清大婶道歉,李记藤椅铺现在还在影壁墙后面,希望有需要的朋友相互转告。

39_调整大小

也正是这个机会,我到了李月清大婶家的藤椅铺里,77岁的李月清大婶和76岁的杨三元大叔,给我讲了讲他们在改革开放初年干个体的一些故事。咱们细细道来。

40_调整大小

李月清大婶。

既然是“李记藤椅铺”,咱们就先说说李大婶把。李月清,生于1938年的河北无极县。说起这无极县,当然首先想到了邱满囤。大婶说,没错,就是这个地方。

家里是普普通通的农村,好在有个哥哥在北京当兵,1954年,16岁的李月清来到了北京上中学,在天安门跳广场舞连环的时候,加上同学介绍,认识了后来的丈夫、比自己小一岁的杨三元。

八年恋爱,1961年,二人结婚。杨三元在科影厂当工人,李月清则在宣武区一家金属加工厂当工人。不必细表。

文革的时候,丈夫单位几乎全锅端,被下放到湖北的干校,李月清也跟着去了。因为身体不好,李月清提前回到了北京,而丈夫则在1972年也回来了。

回来之后,家搬到了历代帝王庙对面。李月清在家里找了一份工——给灯笼厂画灯笼,就是孩子们过年时候玩的纸灯笼。画的图案是牡丹花,说起来挺技术的一个工种,当年也没那么高要求,李月清像流水线一样,在平铺开的每一张纸上画上相同的一笔,然后再画下一笔,如此往复。一天能画出100多个灯笼,每个灯笼挣1分6。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