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服务 > 美食

名人食单:陈晓卿从《舌尖上的中国》到《舌尖上的新年》

2016-01-09 11:51 编辑:TF003 来源:网络

2016年1月9日讯,快过年了,美食相伴。1月7日,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在全国院线上映,在此之前,陈晓卿的谈吃文章结集《至味在人间》也正式出版发行。最好吃的是“人”--不管是拍纪录片还是写文章,陈晓卿感慨最多的,还是那份人情。

陈晓卿
陈晓卿

纪录片制作者、美食专栏作家。1965年生于安徽灵壁,1989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摄影专业,同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至今。1991年开始拍摄和制作纪录片,代表作品有《森林之歌》、《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2》等。

因对各种食物不加挑剔的热爱,且热衷搜寻平民美食,陈晓卿被朋友戏称为“扫街嘴”,十余年前,他就已开始在报刊写作美食文章。

关于美食的切片式记忆

“写美食的文字有两种,一种是逻辑式的,一种是照相机式的,我的文字倾向于后者。我所记录的,多是一些切片式的记忆,一些场景性的东西,有一种及时感。”习惯于用镜头记录下自己所见到的各路美食,拿起笔来的陈晓卿,也是不含糊。十年时间,陈晓卿写下了百余篇谈吃的文章,而《至味在人间》便是从其中选出来的一部分,从中可以看到他十年来对于食物认知的成长,亦可见一场又一场饭局背后的人情世故,难怪他说“最好吃的,其实是人。”

沈宏非在陈晓卿的笔下看到一种“地气”:“这和‘接地气’还不完全是一回事,也还真不是逢大排档必赞,见高级货必骂的那种,那是怄气。陈晓卿的地气,酝酿于丹田,薄发于舌尖,逆向地深入泥土,深入地表,深入人心。”想必这和他喜欢汪曾祺的文章有很大关系。读过那么多名人写的有关吃的文章,陈晓卿觉得汪曾祺写的“干净”、“不卖关子”,文章里说的虽是些低端、普通的食物,却细腻而亲近,就像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有些写美食的文章虽很讲究、看起来高大上,读起来颇有味道,但却是我这辈子都吃不起的。”

一路走,一路观察,成就了陈晓卿的文字,这不,最近陈晓卿刚写了一篇关于故乡美食的文章,皖南人和皖北人做菜开店是两种风格:“皖南实在,环境和服务都好;皖北大气,服务和经营都挺粗犷。”

变得是心态 也是口味

1982年,陈晓卿在广院上大三,那时候广院图书馆的藏书只有十万册,还净是重复的,所以每到周末,他就会到国家图书馆看书。赶上中午饭点儿,他就跑到府右街的延吉餐厅分店来上碗朝鲜冷面吃,然后回国家图书馆继续看书,一直到下午三点,趁着还不大饿的时候赶回广院。殊不知,陈晓卿第一次吃冷面,就给了个“差评”:“第一口,首先感到的是浓烈的生酱油味,紧接着是泡菜的臭味和白醋的酸味,这味道太古怪了,我甚至没有吃完一碗面。”

一回生,二回熟,渐渐的,陈晓卿喜欢上了延吉餐厅分店的这碗朝鲜冷面,他的最高纪录是一连吃上五天,吃得最多的一次是两个三两的(碗大的能把脸埋里头)。每次喝醉酒,第二天只要来一碗凉面下肚,瞬间就能平和下来;冬天冷面里多放点辣椒,口腔里带着点儿轻微自虐的快感,虽室外冰天雪地让人瑟瑟发抖,但内心的火热足以让他"high"起来。

二十多年过去了,延吉那碗面的味道变了,变的是心态,也是人们自己的口味。那时候痴迷一碗冷面,是人们有饿的记忆,也并没有那么好的条件,不饿的话去吃,也不会有好的味觉享受:“我曾经参加过一个特别好的朋友让厨师做了五十道菜给我吃,每过五道菜打一个分。那是我是吃得最难过、最痛苦的一次饭。吃到后面,不仅是中腹腕胀,想吐,而且完全品尝不出来味道。大部分时间人吃的都是饿,都是特别是饿了才想吃。”

“骨灰级”吃货 也爱吉野家

王小峰是陈晓卿的“饭搭子”,他写了篇文章《当红网黑--陈晓卿》,彻底把陈晓卿从“吃遍世界的美食家”的神坛上踢了下来:“我有一次去陈晓卿家,发现饭桌上、垃圾桶里有吉野家外卖的筷子和餐盒。我问他有那么多好吃的都吃不过来,怎么还吃吉野家?”陈晓卿顿时紧张起来:“如果知道我喜欢吃吉野家,传出去,好说不好听,我以后还怎么在外面混。”结果,通过王小峰的博客,全世界人们都知道了陈晓卿深爱吉野家这个事实,这事儿甚至还惊动了吉野家那公司。

钟情美食,喜爱一些大众口味也再正常不过,这是人们很难看到的另一面。就如同《舌尖上的中国》里,那么多令人垂涎的美食镜头背后,其实是一个个紧盯着屏幕的摄影师和编导。面对拍摄之后早已冰冷的食物,不如一碗热腾腾的方便面来得暖心暖胃……如此看来,这“至味”的标准,并不多么华丽,只是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环境出现,让身心沉浸、充实、满足。

与吃打了这么多年交道,如今的陈晓卿,显得从容许多,无论是在家里做顿平常饭菜,还是去街头小馆尝点儿市井新鲜、在大饭店里享用点儿难得美味,他的回答经常是“都可以”。而他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美食家:“我们算美食工作者,真正的美食家还是要有家传的,还是有家族的基因在里面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