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泉州参观弘一法师遗世瑰宝 为何临终绝笔为悲欣交集

2016-03-03 12:00 编辑:TF005 来源:网络

2016年3月3日讯,曾经无数次到访泉州,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此次来泉州参观弘一法师的遗世墨宝,更是受益良多。

 

4

 

弘一法师的墨宝总能引人深思,无论是少年学书临摹的习作,还是后来的篆、隶、楷、行、草,皆端庄厚重,至出家后愈行清逸淡远,老来皆呈朴拙自然之象。这些法书弥足珍贵,但最打动我的,还是他的临终绝笔:“悲欣交集”。

俗名李叔同的弘一法师乃一代高僧,“悲欣交集”必然蕴含了无量数的修为经验与佛学三昧,这是我所不知的。仅以俗人眼光看来,这四个字全面概括了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的心路历程。从世俗的绚烂喧嚣归于平淡静谧,临终时发出“悲欣交集”的喟叹,也算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了。

李叔同儿时早慧,饱读诗书。成人后东渡日本留学,更是学一行精一行。他的专业是美术与音乐,却首先在东京成立话剧社团“春柳社”,主持并主演话剧《茶花女》,成为中国现代戏剧的滥觞,后来该社成员陆续回国,对推动中国话剧事业发挥重大作用;他创办并主编《音乐小杂志》,首开中国音乐杂志的先河;而他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时,受到当时风气影响,促成了自己印象派绘画风格的形成。

李叔同学成回国后,成为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南京等地任教,曾自述:“及门数千,遍及江浙,英才蔚出。足以承绍家业者,指不胜屈。”其中佼佼者如丰子恺、潘天寿、曹聚仁等人。除了教学,他创作了许多开一时风气的油画、国画、版画,还留有歌曲100余首,皆广为传唱,例如《送别》作为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的主题曲,流行至今。难怪俞平伯先生曾这样评价他:“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

一个风度翩翩、才情超群的全才,在声名鹊起、炙手可热,世人眼中豪华俊逸、不可一世之时,突然放下一切,义无反顾地出家了,多么惊世骇俗!他当和尚,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潜心经律、清修苦行、弘扬律学、终成重兴南山律宗的一代祖师。还是俞平伯先生说的那样:“做和尚,像个高僧。”优秀的人,做什么都能够做到最好。

瞻仰墨宝毕,我静静地走在承天禅寺的庭院里。穿过周焜民、孙立川诸兄为纪念弘一法师而从全国各地移栽于此地的银杏树林,肃立于孙立川兄请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题字的“弘一法师纪念碑”前,思索“悲欣交集”的深意。一位年已62岁的老人,长期生病,自知不久人世,最后7日完全断食,且身体发烧,一面念着佛,一面强撑着赶写书件。

观此“悲欣交集”,尽管墨色深重,构架稳妥,毕竟腕力有所不逮,可知他已凝聚全部精神,用尽所有气力,终成绝笔。其实,命运的开合跌宕,精神的扬弃升华,人生的经历了悟,先哲的教诲开示,说到底也都不过是“悲欣交集”。正如弘一法师弥留之际所说:“若见余眼中流泪,此乃悲欣交集所感,非是他故。”

写下“悲欣交集”之时,日寇来犯,山河破碎,天灾频仍,人心惨痛,境遇萧条,弘一法师必然悲从中来,他倡言“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他深信佛法能“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辅助国家,令其兴盛”,于是,“心实无限欢喜”。一切放下的和放不下的,国家的命运,佛学的兴衰,个人的生死,都是“悲欣交集”了。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