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1日,3月初,一家并不起眼的私人画室,请来了一个外国老太太教课。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交流,不过,对于了解彩绘的人来说,确实一件大事。因为这个画室请来的可是当今彩绘界的“大腕”:澳洲民间彩绘大师伊娜。伊娜的彩绘课开了十来天,小小的画室每天都挤满了人,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多数都是都市白领。看似简单的彩绘技艺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其实,在近几年,彩绘早已在都市白领人群中流行开来。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任何你想到的地方,比如墙壁、汽车、门窗、家具、杯垫、调料罐等地方,画室你喜欢的图案。这些图案色泽艳丽,构思巧妙,更重要的是,这些彩绘图案融入了独特的个人印记。对于喜欢彩绘的人来说,彩绘可以随处创造美,为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增添一份“小而确定的幸福”。

“一点牛血红,一点古董金,再加上一点点白色,同时蘸在笔头上,先画出深色的花瓣,然后从两端向中心走色,颜色越来越柔和,这是一朵开在阳光下的玫瑰……”
一间小小的画室里挤得满满的,所有的人都凝神静气,鸦雀无声,只有中间那位白发老人用缓慢的,诗一样的英语轻轻讲述着。大屏幕投射的是老人拿着画笔的手,一支笔娴熟地蘸取几种不同的颜色,相互并不混合,轻描淡抹,神奇地描绘出花瓣的深浅与明暗。阳光下的玫瑰热烈生长,阴暗处的玫瑰含苞待放,几分钟的功夫,一副美丽的花卉就画好了,老人微笑注视大家,教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赞叹。
“爱合彩绘”是北京一家私人画室,这几天学员爆满,像过节一样热闹,都是因为这位老人的到来。她是澳洲民间彩绘大师伊娜(Enid Hoessinger),这是她第一次来到中国授课。连续10多天的课程,从上午一直学到晚上10点多钟,从老师到学生,都沉浸在对彩绘深深的痴迷中。
画室主人郑红亮告诉我,彩绘一旦上手就会痴迷。这种发源于欧洲的民间艺术最大的魅力就是它可以画在你能想到的任何地方,墙壁、汽车、门窗、家具,纸巾盒,杯垫,首饰盒、调料罐、衣服架子……“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把自己的家画成一座‘秘密花园’,那种感觉太棒了!”她兴奋地对我说。

民间彩绘,近年开始在北京流行,爱好者逐渐增多,对他们而言,彩绘,并不是一项技能,而是一种生活,是在生活的每一个细微处创造美,享受美。
在拥挤的教室里找到一小块地方,我坐下和学员们一起听课,很快就被这位满头银丝的老人吸引住了,优雅的笑容,轻柔的语调,魔术般的笔触,让人禁不住也想拿起画笔跃跃欲试。
亲耳聆听彩绘大师伊娜的绘画课对粉丝们来说是件难得的幸事,欧洲传统民间彩绘作为一种实用装饰艺术享誉世界,但是在中国还是一种小众的爱好,别说专业老师,连中文教材都难以找到,像这样得到伊娜的亲手指点,是很难的的机会。
令人难以致信的是,这位彩绘大师在14岁之前竟然是一名视力障碍者,只能看见近在咫尺的东西,然而正是这个缺陷却促成了她对绘画终生的热爱。
课间休息时间,伊娜和我随意聊起来,我吃惊地听她讲起这段童年往事。伊娜两岁时得了一种病,需要长时间晒太阳,后来病治好了,却导致瞳孔受损,只能看见一臂之内的东西,远处什么也看不见。她没有办法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耍,常常独处,捡地上的花和叶子玩成了她一个人的游戏。她喜欢近距离观察这些植物,经常一看几个小时。时间长了,她对花瓣细微的颜色变化,花蕊的长短粗细,叶子的生长脉络等等这些别人很难注意到的细节极为熟悉,了然于胸。

14岁时,她戴上了眼镜,终于第一次看见了树上的叶子和枝头绽放的鲜花,是那样美丽,她情不自禁地拿笔画下来,虽然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却因为长时间的观察画得格外生动。伊娜至今还喜欢观察花草植物,她在澳大利亚凯恩斯的住所有一座很大的花园,她亲手种下的火龙果树开出碗大的白色花朵。她的画里有常见的玫瑰、郁金香、蔷薇,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花,很多来自她的花园。
真正把民间彩绘作为终生的事业开始于1976年一次奥地利的旅行,在那里,伊娜第一次接触欧洲传统民间彩绘,在当地,这种画被称为“农民的画”。“它们被画在柜子、椅子、钟表、水果篓等各种生活用品上,随处可见,最多的图案就是花卉,沿袭洛可可风格,非常漂亮,我一下子就被迷住了。”
回到澳大利亚之后,伊娜仔细研究了这种欧洲民间传统彩绘艺术,发现它一点都不复杂,“只用5种笔触技法就可以画出所有的花,但是我不满足,我觉得我可以画得更美,更精致。”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心研究,伊娜创造出了13种笔触的花卉彩绘技法。让伊娜享誉世界获得大师称号的正是这种她独创的技法,叫做“伊娜覆合式渐进彩绘技艺”(Enid multi-loading)。如今,已经76岁的伊娜,穿梭于美国、日本、南非、荷兰等10多个国家,致力于在全世界推广传统民间彩绘艺术。
一支笔同时画9种颜色的绝活

去年夏天,伊娜受邀来到中国参加展会,第一次在中国爱好者面前展示了她惊人的技法。虽然这么多年来满世界跑,可是在伊娜心里,中国是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她一直不知道这里也有喜欢欧洲民间彩绘的一群人,是什么促成了她的中国之行呢?
“我来中国全是因为她!”伊娜笑着把自己的儿媳妇拉到身边,一位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女子。自从有了这个中国儿媳,她对中国的兴趣与日俱增,儿媳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她的中国助理。来听课的学生们都是冲着伊娜的独门技艺来的。“真的非常神奇,只要熟练掌握这13种笔触技法,就能画出很美的花,通常一个完全没有基础的学生学习16个小时就可以初步掌握,很多学生看到自己第一次的作品,都不敢相信出自自己的手,太有成就感了。”画室的老师郑红亮这次也做了学生,她惊喜地告诉我。
让没有一点绘画基础的人也能享受绘画的乐趣,画出心里最美的图景,正是当初伊娜创造这套技法的初衷。“我想告诉大家,其实每个人都有绘画的潜能,即使没经过专业训练,也可以画的很好。”这句话,伊娜在课堂上对着全世界的学生说了40多年。她认为,作为实用装饰艺术的民间彩绘,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美,创造美,无关技艺,只为乐趣。
听伊娜的课确实会让一个初学者信心大增,她是个技艺超群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个耐心幽默的老师。她教大家画玫瑰,一边亲手示范,一边讲解:“把笔压低、提起、走色、打开……这朵花是生长在阳光下的,它明天就会开放,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光亮效果,下面数数花萼有多少根‘胡须’,三个兄弟(指的是花萼)有‘胡须’,两个兄弟没‘胡须’。”
她说着笑起来,学生们也笑。最后她说:“你们看,画玫瑰是如此简单,你们不相信我吗?大家现在需要做的只是练习,练习就像我们在银行里存钱,练得越多,收获越大。”
伊娜的13种笔触技法还有一个独门绝活,就是可以用一支笔同时画出多种不同的色彩。“传统的油画颜料会相互融合,我选择用乙烯颜料,因为他们不会融合,用一支笔,不用洗不用换,同时蘸取几种颜色,用不同的笔触,可以创造出更丰富的色彩。”就是这种技艺,使她画画看起来如魔术般神奇,淡粉色的花瓣,深红色的花心,高光白色的花边,可以一气呵成,一笔画就。
“一般初学者可以掌握同时用三种颜色,资深的学生经过不断练习,可以同时用5种,我最多的时候,可以一支笔同时用9种颜色。”伊娜自豪地说。一笔九色这个绝活,目前还没有学生能够做到,画室里摆着一张伊娜的作品,用的正是这种方法,瓶中的一束鲜花,色彩之美令人目眩神迷,目光久久难以移开。伊娜自己也没想到,正是这幅画,为她此次中国授课埋下了伏笔。
“死磕”三天把老师请到北京
“爱合画室”里摆的伊娜的这张作品只是一张印刷的复制品,但是对于画室主人郑红亮来说却非常珍贵。“那是有一次我在香港旅行时买的,当时一看见就被震住了,太美了,虽然是印刷品,但是有伊娜的亲笔签名,是限量版,价格不菲,我还是迫不及待地买了下来。”
从此,郑红亮牢牢记住了伊娜的名字,她搜集有关伊娜的一切资料,临摹她的作品,关注她的行踪,她的心里有一个梦想,就是有一天能亲耳聆听伊娜讲课。为什么这么渴望请到这位老师呢?“那是因为在传统彩绘领域,国内的资料和专业老师实在太少了,我们几乎都是在摸索着自学。”郑红亮无奈地告诉我。
6年前,郑红亮和朋友赵越翎两个人开了这间彩绘画室,完全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是“玩”着开的。“北京的画室有很多,油画、国画,素描都有,但是大多数都是应试培训的,很多学员是为了考学或者培养特长,但是彩绘完全不同,它无关商业利益,是纯粹内心的享受,为了提升生活品质。”
几年“玩”下来,画室从最初的几个人慢慢汇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现在已经增加到100多名学员,然而,没有教材,没有专业老师,大家只能照着国外的作品临摹,自己琢磨,互相切磋,学得很艰难。
去年,郑红亮一直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她了解到伊娜要到北京参加一个展会,她一早就跑到展会“埋伏”。“伊娜老师是坐着轮椅来的,她一到北京就摔了一跤,走路不便,只能坐着,即使身体不好,她每天在展会上依然要为大家示范画六七个小时,我一直在一边看,特别感动。”郑红亮在展会上“死磕”了三天,和伊娜从陌生到熟悉,最后成为了朋友。她向伊娜提出来北京授课,伊娜欣然答允,她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伊娜没有想到中国也有人喜欢欧洲传统民间彩绘,她很高兴把自己毕生研究的技艺传到中国。“我希望能够培训出一些老师,他们可以教会更多的人。”伊娜对我说,在她的课程中,学满120个小时可以获得学员证书,再学40个小时就能获得教师证书。她在日本执教20多年,给上万名学生授课,培养出2000多名老师,民间彩绘在日本已经成为一种很时尚的装饰艺术。各种机缘遇到一起,终于促成伊娜在北京的这次民艺课。
被彩绘改变的人生

伊娜来北京授课,粉丝们闻讯纷纷报名,由于画室地方太小,最后只有不到50人获得了这次难得的机会,教室几乎被挤爆。“连续14天上课,从早上9点多一直到下午5点,伊娜老师亲手示范,还会给每个学员一对一手把手地教,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水平因材施教。下课后大家都舍不得走,很多人会一直画到晚上10点多,还有不少人是在单位请了年假来学习的。”郑红亮没想到大家热情这么高,伊娜被学生们感染,经常也会呆到很晚,解答学员们的问题,甚至晚上郑红亮把她送到酒店,她还意犹未尽,拉着郑红亮给她“开小灶”,再教她画一张。
这14天,如同彩绘爱好者的一次盛会,是一场只为心中所爱举办的节日。学员中有些是学生,一个不满20岁的女孩刚刚完成自己的第一件作品,效果已经很惊艳,“刚在朋友圈晒了一下,朋友们都惊呆了,以为我学了很多年,其实我是零基础,就学了这10多天。练得再好一些,我想把自己的家里画满花,墙上、门上,家具上,生活在这样的房间里,应该会感觉很幸福吧!”
画室触目所及都是学员们完成的作品,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所用的材料,美丽的图案画在木碗、盘子、纸巾盒、手镯,甚至衣服架子和调料瓶上。“偶然看到这个玻璃调料瓶,正好调色盘里还有些红色的颜料,就随手画了一朵花,一下子就不一样了,它变成独一无二的了,是不是?”这名学员欣喜地说,她说,彩绘最令人痴迷之处就是随处可以创造美,它会让人变成一个充满情趣的人。
对于另一名学员段雪飞来说,彩绘甚至改变了她的生活和职业选择。她是一名资深彩绘爱好者,2010年在一次展会上首次看到这种民间彩绘,就一下子喜欢上了,然后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学习。一年多之后,正好赶上怀孕,她忽然动了辞职的念头,“外企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每天都生活在紧张中,不是我想要的,我喜欢彩绘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我就想为什么不能把彩绘作为自己的职业呢?”如今,段雪飞已经是一名考取了证书的彩绘老师,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教学生画画,这样的生活安适平静,充满乐趣。最近,她家中在装修,她一门心思考虑着在家具上大展身手,“那种欧洲传统的柜子,特别漂亮,我得先用砂纸把表面的漆打磨掉,然后刷一层底色,就可以画了……”她的眼里满是憧憬。
天色渐晚,夜幕低垂,已经过了下节课时间,学员们却没人离开。户外北京的春天还没有真正来临,可是画室里繁花盛开,明媚如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大家脸上的表情专注而快乐。彩绘,一项小小的手艺,加上几分对工匠精神的尊重,就会让生命变得很不一样。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张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