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日讯,清明小长假来临,每逢这个时候,人们都会以各种方式来祭奠逝去的亲人。据民政部昨日消息,清明假期首日,全国150个祭扫观察点共接待祭扫民众392.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3.8%。在人口密度如此高的当今社会,如何选择好一块墓地,如何适应中国倡导的文明殡葬新风尚已成为许多地方不得不考虑的一个现实问题。今年2月,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各类殡葬新形式也在逐渐被大众接受中。

上海 骨灰变“生命晶石”
把骨灰经过二次高温燃烧后,通过高压致密缩减三分之二的体积,自然凝结为直径一角硬币大小的球体,形成了生命晶石。这种可以将挚爱制作成饰品携带在身边的新型葬法被引入上海。
灰白色的骨灰,经晶石化后,因所含微量元素的不同而颜色形态迥异,有的晶莹透明,犹如琥珀,有的多色交杂,犹如雨花石,有的则与普通石头相仿。

和骨灰相比,虽然同样是磷酸钙,生命晶石的容积只有原先的20%。
一颗颗如珠宝般摆放在丝绒盒子里或玻璃罐中的生命晶石,让多种安置方式成为可能,可以选择居家安放、居家祭祀、居家怀念,也可以制成饰品随身携带,随时与已逝亲友“对话”。
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殡仪部负责人刘凤鸣介绍,一名逝者可以化身为100多颗这样大小的圆珠,还可以进一步深度加工成所需的多种纪念品,以多样的形态供家属寄托哀思。
据了解,生命晶石技术首先出现在美国,然后传入日本以及台湾和香港等人口密集地,并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应用,在韩国,选择制作生命晶石的骨灰超过1/10。
家庭合葬 一块墓碑最多安葬12人
今年2月,民政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各地推行树葬、花坛葬、海葬等节地生态葬式,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方式提高单个墓位使用率。四川作为较早推行家人合葬墓地政策的省份之一,随后,四川发出相关实施办法的征求意见稿,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根据此前透露的图纸设计,墓穴分为4人合葬、6人合葬两种,人均占地不足0.2平方米。今后,还将推出8人和12人合葬墓穴。
四川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负责人表示,从一人一墓到夫妻合墓再到家庭成员合葬,人均占地面积从1平方米减少到0.5平方米,再到今后的0.2平方米,其中可以看见,四川老百姓的观念正在悄然改变。成都市殡葬协会秘书长李崇禄认为,家庭合葬墓的出现,方便了后辈祭奠,在一个墓位前祭奠多个逝者,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同时,家庭合葬有别于以往的殡葬方式,墓碑上将不再印刻“慈母、慈父”等称谓,只单列出姓名。虽然这种家庭墓具有经济实惠、节地等优点,也在逐渐推行,但是一些民众难以接受这种新型安葬方式。一位扫墓民众表示:“ 死者入土为安,家庭墓老是起墓,不太合适。”
生态葬 融身大自然也是一种选择
正值清明,殡葬话题不断升温,与往年有所不同,生态安葬成了今年各方热议的焦点。据北京市民政局披露,北京将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殡葬,到2020年力争树葬、海葬等生态化安葬比例达到年安葬量的50%。

生态葬
前不久,南京市生态葬奖补办法正式实施。其实从2005年开始,南京市各大陵园就开辟了生态葬区,推出花坛葬、树葬等生态处理骨灰葬式。为进一步倡导生态葬,从2012年11月起,南京市殡葬管理部门在全市8个经营性公墓分别推出“不留灰、不留碑、不留名”(简称“三不留”)的树葬和花坛葬,费用全免。
2014年年底,南京市又推新政:凡在市属8家经营性公墓选择“三不留”生态葬者,给予每户一次性1000元的奖补费用。考虑到市民的接受程度,今年南京市殡葬管理部门对“三不留”生态葬奖补政策作了调整:凡在南京市14家经营性公墓选择不留灰、不留碑“两不留”生态葬的逝者,一次性给予每户奖励1000元。
据南京市殡葬管理处昨天发布一组数据:今年1—3月,南京市民领取“不留碑、不留灰”生态葬千元补贴的达205人;而此前的整整一年时间,前往领取该项补贴的仅51人。
与此同时,西安也在身体力行地推出生态葬。“这是生态殡葬的新形式。”公墓负责人介绍说,“用可降解的骨灰盒装上逝者的骨灰,埋在迎春花下,一年以后,骨灰盒就自动降解,转化成迎春花的养分,也象征着逝者的生命以滋养鲜花的形式仍与亲人同在。”
这样的公益花坛葬不仅生态绿色环保节地,也十分经济,“只需要500块钱墓位费。”公墓负责人说,“还有树葬、草坪葬,这些新的殡葬形式也慢慢被人们接受。”
一位67岁的民众更是表示,“我早就跟子女说好,等我百年后就把我的骨灰撒向汉江,我出生的地方,要是撒不了汉江,就树葬花葬,让我回归大自然,就是让我回家。”
链接
殡葬新形式或可缓解“死墓危机”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殡葬绿皮书显示,多数城市现有墓穴将在10年内用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墓地尤其紧张,一些墓地在土地全部销售完之后,只能靠管理费维持运营而变成“死墓”。
专家也指出,如果能够将旧有的墓地改造成家人合葬的家庭墓,相当于增加了3倍甚至更多的公墓用地,从而解决“死墓危机”。
不仅在大城市,一些三线甚至四线城市的目的供应也出现紧张。安徽省的蚌埠市的平山公墓是一个经营已经超过30年的经营性公墓,目前用于开辟新墓的土地资源已经十分紧张,也面临“死墓危机”。
九部委出台鼓励家人合葬的措施后,一些地方通过将原有的旧墓改造成家庭墓,可以大大增加墓地的供应。同时,生态墓、生命晶石技术都可成为缓解“死墓危机” 的有效方式。
(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社、中国经济网相关新闻)
来源:微信公众号 北京娱乐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