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人钧瓷:家乡的一把泥土
说实话,我一直不太喜欢神州钧窑的当家人李迎福外露的性格,虽然我和他是高中同学,后来又一起入伍到部队成为好战友,再后来他又是我每次回神垕老家都不能不见的人。
作者 张国领
李迎福近照
不喜欢他的性格我是有理由的,一是他太个性,批评人从来不留情面;二是他总表现出一种爆棚的文化自信。其实他和我一样是神垕高中的毕业生;三是他张口闭口不离钧瓷,好像没有钧瓷他就不知道说什么。这最后一点可能是引起我心理逆反的关键所在,因为都知道千年钧瓷是出在神垕古镇,而我是生在神垕乡下,我总觉得是钧瓷在神垕街和乡下之间画了一道分界线,所以我就偏颇地认为他说钧瓷是在强调神垕街人的优越感。
但随着时间的流失,渐渐明白了,我这种以钧瓷划城乡的观点是错误的,是带有很深的早期城乡观念的烙印,因为今天的神垕,街里和乡下早已经融为了一体,乡下的年轻人现在都成了神垕众多钧瓷厂的主力军,甚至技术骨干。而他的前两个特点,恰恰是神垕人为发展钧瓷所应该具备的自信心。
我们1978年入伍的那批战友,大部分在部队服役几年之后复员回到了家乡,有几个转业到了部队驻地工作,而我一直留在部队至今。每次探家归队时,李迎福就会提前给我准备几件钧瓷,让我带到部队去。他给我的钧瓷用他的话说都是神州钧窑最好的作品。为了到北京之后向朋友们炫耀我的钧瓷,每次从他那里离开时,都会让他给我讲讲所带钧瓷的特点。说起钧瓷,我就发现李迎福口若悬河,从器形、窑变、色彩、光泽、开片到制作的难度大小、工艺手法等等,都讲得仔细、认真、头头是道。讲完了还要把我拉到他的展厅里和其他钧瓷比较,让我充分明白他给我的钧瓷与众不同在哪里,好在哪里。
比较完之后,我还真不好意思拿走了,因为古人云:“君子不夺人之美。”我听说烧一窑钧瓷实际上出不了几件精品,一次拿走几件精品我真于心不忍。这时李迎福就会很随意地说:“给别人咱说这是精品,给你那就是一把泥,让你把家乡的一把泥带到首都北京去,就算是解思乡之情了。”
九九归一
话语随意,却透着很高的温度。
他每给我讲一次钧瓷,我就受到一次钧瓷知识的普及,久而久之,我对钧瓷就有了一些认识:钧瓷不能暗放,必须明摆,这样才能越来越出彩,越来越有灵性。我还告诉他们,钧瓷是有灵魂的,每当你夸赞它的时候,它都有感应,你夸它的当晚,夜深人静时它会给你弹一首美妙的小夜曲,这就是传说中的钧瓷开片,夸得越多,开片越多,钧瓷也就越珍贵。
作为家乡悠久文化传统的守护者,神州钧窑越来越出彩:设计烧制的珍品“九九归一”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采用宋代传统柴烧工艺烧制的珍品之作“双龙尊”,被钧官窑遗址博物馆永久收藏;大型钧瓷作品“龙腾盛世”,被中国国家军事博物馆、河南省政协永久收藏。其产品还多次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送给外国政要。
走进神州钧窑的展厅,高大、明亮,流光溢彩的瓷器琳琅满目布满展台,置身其间仿佛置身晶莹剔透的国宝馆里,被国之重器包围着,感到兴奋、激动、文思泉涌、灵感不断。神州钧瓷的厂院,又是另一番景象:九曲长廊,雕梁画栋,飞脊翅檐,名著彩绘,花草与树木相映,鲜艳的花朵似要与钧瓷竞艳,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江南园林。这样优雅的环境,是李迎福文化建设钧窑思想的一部分,也是他个性的充分体现。他常说的一句话是:“钧瓷是国宝,要给它与国宝称号相称的待遇。”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