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寻找四九城北京腔 天桥曲艺茶社:琴书京腔儿不绝唱

2016-08-26 09:37 编辑:TF005 来源:网络

2016年8月26日讯,“我从小在北京,土生土长,没招过谁,没惹过谁,总想要点儿强……”正如关学曾关老为电影《有话好好说》创作的这一段北京琴书,北京琴书唱的是北京人,唱的是北京事儿,曲调里溢着满满的北京味儿。北京琴书是由关学曾创立,追溯历史,其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光景。北京琴书定型于北京,植根于北京百姓之中,表演形式独特,曲调优美动听,语言生动幽默,京味悠长,艺术地体现了北京人的性格特点和审美情趣。关学曾关老14岁登台,半个多世纪与琴书执着相守,写了一辈子,唱了一辈子,对北京琴书爱了一辈子,在其走到生命尽头之时,发出了“我不想听到琴书的绝唱”这样的喟叹。

副本寻腔18改

北京琴书唱的是北京人,唱的是北京事儿,曲调里溢着满满的北京味儿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说的是老北京的天桥地区。旧时,许多艺人在天桥“撂地画锅”,摆摊卖艺。位于西城区东部正阳门外的天桥地区是北京曲艺杂技戏剧之乡,许多北京民俗艺术都诞生兴盛于此,北京琴书便是其中翘楚。进入末伏后,北京的气温十分宜人,在一个下午,我来到了传说中的天桥,寻找探访琴书传唱的天桥曲艺茶社。

寻找茶社还真小费了一番功夫,下了公交,跟着地图导航,又询问了若干行人,到了终点,却发现自己来到了德云社而非曲艺茶社。几经周折,终于在工商银行旁的天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找到了曲艺茶社。

茶社栖身在服务中心的三层,上楼时,正发现原用来进行表演活动的大厅正在装修。询问工作人员方得知原来前几天这刚进行过表演,现在要改成办公室,今后的曲艺表演将在哪进行,还不可知。在工作人员的指点下,我找到了茶社的社长赵兴力。

初见赵社长,他的一句话让我特别感动:“你看看我背上这几个字,这T恤我已经穿了10年了。”赵社长身上的T恤上印着“天桥曲艺茶社”几个大字,我想这已经不仅是一种标志了,更像是一种执著,一种坚守。据赵社长介绍,茶社的牌匾是由已故北京琴书泰斗关学曾关老先生亲手所书,在关老的主持下,2006年北京琴书成功地申报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茶社是京城唯一传承曲艺类、民俗文化类的公益性文化社会组织,原每礼拜日都会公益性地向居民演出,已经坚持十年了,来听曲儿的主要是老观众,每次都能来一百人左右,近些年来年轻的观众也在逐渐增加。“虽然观众不多,但这种传统艺术要传承,就得有人坚守,我在坚守,我们请的北京曲艺家协会老一辈的退休弦师们也在坚守。”在谈到琴书的没落,赵社长无奈地感叹:“戏曲不改革,看的人就会越来越少;改革吧,就变了味儿了。”言辞间,是满满的惆怅。天桥曲艺茶社目前会临时搬到二楼临时场地演出,等新的天桥社区文化中心建成新曲艺厅,未来会在那里演出。 

没能亲耳在曲艺茶社听到北京琴书是一件特别遗憾的事情,所谓大乐必易,正如剧作家闫肃所评“关老的北京琴书,听起来亲切随和,熟悉的像左邻右舍大爷大哥二叔三舅说话的语音,那腔调,那节奏,那絮絮叨叨的劲头儿,那味道,真是独一无二。只要一张口,豆汁儿、焦圈儿、大碗茶,都会浮现在演唱的旋律中,一听到北京琴书的旋律,人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联系起惹人青丝绵绵的大碗茶,逗人难舍难分的豆汁儿。想认识北京,了解北京,听上几段关学曾的北京琴书,胜过文学家的鸿篇巨制。”

GO提示

天桥地区大致范围是珠市口以南,永定门以北,东临天坛,西濒先农坛。曲艺茶社位于北纬路9号天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层(临时过渡期在2层演出),坐地铁至珠市口站(D口)出,公交 2、7、17、20、专30、35、36等可至。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蒲玉玺 文并图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