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9日,近日,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朽者不朽: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先行者——陈师曾诞辰140周年特展”。中国美术馆用了两层的空间,集中展示陈师曾的诗书画印以及非凡的人生经历。中国美术馆馆长吴雅山在展出前言中指出,“这是朽者陈师曾去世后首次在国家最高美术殿堂的集中陈列。”

对于一般读者而言,陈师曾这个名字并不是太熟悉。如果提及陈师曾的全名陈衡恪,很多人会联想起另外一个人:史学大家陈寅恪。是的,陈衡恪正是陈寅恪的长兄。他们的父亲陈三立,号散原,是清末民初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人物。?而他们的祖父,就是清末著名的维新派人士、湖南巡抚陈宝箴。
对于如今很多人来说,陈师曾并不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不过,在民国初期的北京画坛,陈师曾却是响当当的名字。陈师曾国学功底深厚,又在日本接受博物学等现代学科的熏陶,并师从吴昌硕等大家,使得他的画秉承清末金石写意之风,又颇具现代文人的趣味,在北京颇有影响力,当时的宣南画社、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中国画研究会等不同流派的艺术家都与陈师曾有诗画书印的往来。陈师曾促成齐白石画法转变并在日本展出齐白石作品的故事,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梁启超曾这样评价陈师曾:“现代美术界,可称第一人”。
另外,陈师曾还与众多文化名人有往来,比如,他与鲁迅,年少时就是同窗好友,后一起东渡日本,民国初期,他们俩先后在北洋政府的教育部里任职,直到陈师曾逝世的十年间,他们经常逛琉璃厂,互赠拓片,关系甚密。
1923年,四十八岁的陈师曾因病在南京去世,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诸多文人雅集的往事。可以说,通过陈师曾,就能窥见民国初年北京画坛的盛况。本篇将结合本次展出的作品,回顾陈师曾的授业名师以及对他有着密切联系的文艺圈的好友。
人物:尹和白、周大烈
事件:分别教陈师曾画画和诗文
在中国美术馆五层东边的展厅,展出的是陈师曾的山水画。颇具创意的是,在东厅的入口处,用三块不同形状的纸板,构造出一个类似于古典园林的圆形拱门,写意地营造出玲珑多姿的江南园林氛围,再辅以陈师曾的山水画,意境幽远。陈师曾的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加以创新,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既有古趣,又有极强的生活趣味,而且画上所写的题跋,字体秀雅却不失气度,这与陈师曾的身世与家庭有着莫大的关系。
同治八年(1869年),江西义宁人陈宝箴经曾国藩推荐,“以知府发湖南候补”。此后,陈宝箴大部分时间在湖南为官。1876年,陈宝箴的长孙陈师曾(名衡恪)就出生在湖南凤凰的一个开明的达官贵人之家。
幼年时代,陈师曾跟祖父习文识字,后来,陈师曾展现了对画画的喜欢。陈衡恪儿时随祖父“识字,说训诂”,七八岁就“能作擘窠(bò kē,注:指大字)书,间作丹青。”1883年,陈宝箴任浙江按察使,陈宝箴带着全家来到浙江杭州,年幼的陈师曾逛完西湖后,画下了盛开的荷花(陈师曾有诗云“昔余八岁时,学画西湖莲”)。
同年,陈宝箴因诬陷而被弹劾,陈师曾也随祖父回到了长沙。在长沙,陈师曾向湘潭著名画家尹和白学画。陈师曾向尹和白学画的具体时间没有记载,不过在多位名家的记载中都提及此事。晚清军机大臣瞿鸿禨之子现代史学家瞿兑之(1894-1973),曾拜晚年的尹和白为师,在《齐白石翁画语录》中,瞿兑之提到了陈师曾向尹和白学画的事。
关于尹和白的资料并不多见。尹和白,即尹金阳(1835--1919),别号和白山人。尹和白在湘潭,很早就以画梅闻名。曾国藩在世时,请了很多一流的老师对曾纪泽进行培养,其中就有尹和白。一直到宣统年间,尹和白还在曾氏家族教画画。
陈师曾跟随尹和白学画之后,1890年,15岁的陈师曾又与湖南湘潭的大儒胡沁园、王闿运相识,常以书画请教。陈师曾以这些湘潭名家为师,不仅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也为1917年他在北京“偶遇”齐白石埋下了众多伏笔。关于这点将在下文着重讲述。
再回到陈师曾授业名师的话题上。当时,陈宝箴之子陈三立与湘潭的书香子弟周大烈(1862-1934),关系甚笃。周大烈19岁时便在本乡教书,门生众多,颇有声望。1894年,陈宝箴任湖北布政使,迁居武昌。次年,周大烈被聘为巡府教师,教陈师曾诗文、书法。
周大烈、陈师曾师徒感情深厚,经常一起合作写诗作画,互赠印章。而且陈师曾绘制过《姜白石词意册》十二帧,每幅皆有周大烈的题诗。
周大烈还是陈师曾的小兄弟陈寅恪的老师。1903年,陈三立与当时名士柳诒征、陶逊等深虑科举八股的腐败,立志改革,在南京八府塘创建思益小学堂,这是南京最早创建的新式学堂。周大烈在小学中教国文、历史课。陈寅恪便是其中之一,另外从这个学堂中走出来了很多知名学者,如茅以升、宗白华等。?
陈师曾在向周大烈学诗文时,父亲陈三立先是让他师从范钟(字仲林,清末文学大家范当世之弟)学汉隶、魏碑,后师从范当世(号伯子)学行书。范当世曾为李鸿章幕僚,又与陈三立同为同光体诗派的重要人物,两人便结为亲家,1894年,陈师曾与范当世之女范孝娥在武昌结婚。
人物:鲁迅
事件:常逛琉璃厂
1898年,陈师曾23岁。是年6月,光绪皇帝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推行新政,史称戊戌变法。全国十八行省的督抚中,最有力推行的是湖南巡抚陈宝箴。?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因陈宝箴举荐了谭嗣同、杨锐、刘光等维新人才,被“革职永不叙用”。陈宝箴和陈三立,回到家乡南昌。
1899年,陈师曾遵长辈之命,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学习。同年,鲁迅从江南水师学堂转到了矿务铁路学堂,陈师曾遂与之结识。不过,鲁迅和陈师曾是这个学校的第一届学生,也是最后一届学生。
1902年3月,鲁迅与陈师曾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在陆师学堂总办俞明震(其妹正是陈三立继配俞明诗、陈寅恪母亲)的亲自带领下,东渡日本,12岁的陈寅恪(1890-1969)也随船同行。到了日本之后,鲁迅和陈师曾,也都进了东京的弘文学院。鲁迅与陈衡恪同住一舍,朝夕相处,但两人关系并没有多么密切。后来,鲁迅去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而陈师曾则在东京师范学校博物科学习。1906年,鲁迅弃医从文,开始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1909年鲁迅和周作人自费印了《域外小说集》,《域外小说集》第一册的封面,就是请陈师曾用篆体题签。
1912年2月,鲁迅应蔡元培的邀请到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职,同年5月随部赴北京。陈师曾在1913年秋,应教育部之聘,任编撰处编审员。鲁迅和陈师曾成为同事,而他们之间合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共同负责从“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中评选优秀作品送巴拿马博览会展出。此后,他们的关系逐渐密切起来。有时一月中共同吃饭饮茶、同上琉璃厂、互赠各种拓片等事三四次。鲁迅日记中多次提到陈师曾赠送作品给鲁迅。如1914年12月10日记有:“陈师曾为作山水四小帧,又允为作花卉也。”陈师曾还几次为鲁迅治印赠送,如1915年6月14日记有:“师曾遗小铜印一枚,文曰‘周’”。
不过,1919年之后,鲁迅和陈师曾的交往渐少。一直到1923年陈师曾去世,关于两人交往的记载非常少。有研究者认为,这段时间鲁迅与陈师曾在艺术观念上出现了分歧,因此两人少有往来。但笔者认为,这与两人的事业发展有关。当时,正是陈师曾的艺术黄金时期,也是北京整个画坛的活跃期,宣南画社、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中国画研究会等组织相继成立,吸引了一大批艺术家来到北京,陈师曾是这些画派的核心人物,一大群艺术同好如姚华、金城、王梦白等人常相约在一起吟诗作画,而且陈师曾作为美术教育家,先后兼任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同样,鲁迅从1920年秋季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在不同领域开始有所建树的两人,都渐渐忙了起来,因此联系渐少也在情理之中。
1933年鲁迅和郑振铎合编《北平笺谱》,将他与陈师曾的多幅信笺选入,在文中,鲁迅对陈师曾的推崇从未改变。
人物:吴昌硕
事件:助陈师曾转向“金石画风”
1909年,陈师曾回国,任江西教育司长。不久,陈师曾受南通张謇之邀,至通州师范学校任教,专授博物课程。在此期间,陈师曾与李叔同、吴昌硕等艺术大家常有往来。在陈师曾来北京任职之前的短短三四年时间里,吴昌硕对陈师曾的艺术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1910年,陈师曾在南通师范学校任教时,因钦佩吴昌硕的书画、篆刻,常到上海向他求教。吴昌硕深爱其才,对陈师曾悉心指导,使他受益良多。吴昌硕有一别号为“仓硕”,陈师曾就将自已的斋室名为“染仓室”,他的印谱也称为《染仓室印存》。
在此期间,陈师曾的画风也受到了吴昌硕的影响。吴昌硕在书法、篆刻上的深厚功底,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融入绘画之中,形成了当时独步画坛的“金石画风”。陈师曾有小学(文字学)、金石学的广博修养,自然从中吸取了吴昌硕之长,不断改进自己的画风。在后来陈师曾最著名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一书中,提出“文人画不求形似,正是画之进步”以及对文人画的综合性修养和画外功夫的强调,这些都与吴昌硕的画学思想相一致。
1913年,陈师曾到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职,他把吴昌硕的画风带到了北京。这种画风最终在艺术上深深影响了齐白石,使之独成一家。
1923年,陈师曾去世后,吴昌硕为自号“朽者”的陈师曾题写了“朽者不朽”四字——中国美术馆此次画展的主题“朽者不朽”正是化用了吴昌硕的题字。在中国美术馆五层的西厅,集中展示了陈师曾花卉题材的作品,因为早年间留学日本学习博物学,陈师曾对于花卉的物理、物态非常注意,再加上师从吴昌硕的金石画风,陈师曾的花卉呈现出视野高远的意境。
除了吴昌硕,陈师曾在赴京任职之前,还与另一位大家李叔同有诗画往来。在日本留学时,陈师曾与李叔同就相识了,他们曾一起参加过日本文艺团体“淡白会”,两人回国之后仍多联系。1911年李叔同曾为陈师曾作小传,陈师曾也为李叔同刻印数方。
1912年春,李叔同参加了柳亚子等创办的“南社”,并成为《太平洋报》的画报主编。《太平洋报》曾发表过多幅陈师曾的画作,这些画作给正值少年的丰子恺留下了深刻印象。1912年4月,李叔同等人发起文美会,5月中旬文美会召开第一次雅集,李叔同、柳亚子、黄宾虹、曾延年、陈师曾、吴昌硕等二十多人参加。李叔同在《太平洋报》上还特意作了报道,同时还刊出陈师曾大幅半身照片,曰“朽道人像”。
人物:姚华
事件:一生挚友 两人并称“姚陈”
陈师曾和姚华两人同岁,艺术观点也颇为契合,两人在民国初年的北京画坛又享有盛誉,因此合称“姚陈”。
不过两人青年时代所走的路却截然不同。陈师曾早早接触新式教育,而姚华走的则是传统的科举之路。姚华(1876-1930),贵州贵阳人,原字重光(一作崇光),号茫父。姚华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考中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成为科举制度最末一科进士。1905,清廷被迫废除科举制,姚华获清政府保送游学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1907年10月期满毕业归国,任邮船部船政司主事等职。1912年2月,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参议院议员,曾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后因军阀混战、政局紊乱遂隐居破寺中,以出售自己诗词书画和颖拓为生。姚华学问渊博,精文字学、音韵学、戏曲理论,在京城颇有盛名。
姚华的《弗堂类稿》中有《师曾继室汪夫人墨梅花遗墨,何秋江为妇乞诗》一诗,这里提到了陈师曾继室汪夫人去世的事。陈师曾原配是范当世的女儿范孝娥,1900年,范孝娥去世,后陈师曾娶汪春绮为妻,1913年年底汪春绮在北京去世。由此可见,陈师曾与姚华有诗词来往应该在1913年。
此后,陈师曾与姚华两人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他们合作绘画,互题唱合诗文数量相当可观。1915年姚华40岁,陈师曾题赠姚华诗云:“四十浮沉我似君,不如意事日相闻。何如此老山中住,步出柴门闲看云。”陈师曾去世后,有人辑成《陈师曾遗诗》一册,其中与姚华有关的诗,竟有十分之一。
当年,陈师曾初到北京后,在1914年至1915年间,画了一系列反映老北京生活的《北京风俗画》,共34页,其中多为底层人的写真,比如收破烂者、吹鼓手、拉骆驼、说书人、磨刀人等,可以说是一组斑斓多姿的人间风俗图。陈师曾辞世后,姚华在1925年-1926年两年内为《北京风俗图》填词,每幅画填词一阕,共记34阕。
中国美术馆此次展出了陈师曾的《北京风俗画》,在陈师曾所画的风俗画上,能读到当时艺术家在画上的题跋。其中署名为“青羊居士”的艺术家题跋最多。青羊居士何许人?他是清末民初的诗人及画家何宾笙,在姚华的诗《师曾继室汪夫人墨梅花遗墨,何秋江为妇乞诗》中提到的何秋江,正是何宾笙之子。何秋江,名墨,他娶的是陈师曾继室的侄女(有诗句曰“秋江丹徒人,妇为汪夫人侄,均能画”),陈师曾、汪春绮夫妇与何宾笙的关系是内侄女亲家,同时,何墨还是陈师曾的入室弟子。
人物:齐白石
事件:同受湘潭文人影响
在关于陈师曾的记载中,提及最多的还是陈师曾与齐白石的故事。
1917年,已经53岁的齐白石(1864-1957)居于北京,以卖画和篆刻为生。当时,他画一个扇面的价格是银币两元,比一般画家便宜一半。这一年,陈师曾偶尔在琉璃厂看到齐白石所刻印章,大为赞赏,专程跑到法源寺去见齐白石。
这种说法似乎有些简单:陈师曾当时已是北京画坛的领袖,看见一个籍籍无名的人所刻印章后便欣然前去,多少有些突兀。那么,陈师曾去看齐白石,除了在齐白石的字画中看到他的才华外,还没有更合理的原因?下面一一道来。
前面已经提过,尹和白是陈师曾学画的老师,1890年,陈师曾又与胡沁园、王闿运相识。而这三个人后来都与齐白石有师生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陈师曾和齐白石是同门。
胡沁园是齐白石的第一个老师。齐白石70岁回忆往事时写了一首诗:“挂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这句诗说的正是他27岁时拜胡沁园为师的事。胡沁园不仅让教齐白石学诗学画,还给他齐白石去了名号:单名“璜”,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按齐白石的生辰来推算,他27岁时是1891年,这与陈师曾认识胡沁园的时间差不多,不过当时的陈师曾才15岁。
1899年正月,齐白石经龙山诗社张登寿介绍,到湘潭县城拜见王闿运。齐白石后来正式拜王闿运为师,在王闿运门下专攻诗文。王闿运在其《湘绮楼日记》中,屡次记载“齐木匠来”。当时,齐白石与铁匠张登寿、铜匠曾招吉,合称为“王门三匠”。
陈师曾的恩师尹和白后来也是齐白石的老师。1910年,在家乡湘潭潜心研习书画的齐白石,曾到长沙拜访年逾七旬的尹和白,学习尹和白画梅的经验。齐白石在其自述中谈到:“我画梅花,本是取法宋朝杨补之(无咎)。同乡尹和伯(金阳),在湖南画梅是最有名的,他就是学的杨补之,我也参酌他的笔意。”
1917年,因为陈师曾离开湖南已经将近二十年,他或许并不知道他的几位恩师门下有齐白石这人,但陈师曾多少能从齐白石的笔墨中,看到他恩师笔法上的神韵,这或许才是陈师曾前往法源寺找齐白石的重要原因。
去了法源寺之后,就如很多记载描述的那样,陈师曾惊喜于齐白石的才华,两人开始了在诗、书、画、印上的交往。后来,陈师曾力劝齐白石自出新意,变通画法,这才有了齐白石后来的“衰年变法”。陈师曾也向他所在的北京画坛,推介齐白石。1922年,陈师曾应日本画家荒木十亩和渡边晨亩之邀,赴日参加 “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他带去了数幅齐白石的花卉、山水作品,很快以高价销售一空。法国人又在东京选了陈师曾和齐白石的作品带去参加巴黎艺术展览会,此后,齐白石的声誉蒸蒸日上,终成一代大师。
1923年,陈师曾去世,齐白石在纪念他的诗中写道:“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这正是二人艺术关系的写照,他俩也谱写了艺术史上一段佳话。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姜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