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论坛 > 报网互动

水土保护给力 北京金秋增色,京郊美景背后离不开无名者添彩

2020-11-06 10:01 编辑:u015 来源:北京晚报

秋意渐浓,清风送爽,到北京的郊区登高望远,清澈的河水绵延曲折,满山的植被身披多彩霓裳、仲秋累累硕果高挂枝头……周末,带上家人、约上好友,置身这绿水青山之时,别忘了,这背后有北京市区各级水务人的努力。

保清水入库

修复水源地上游1.2公里河道 

 

怀柔这些不起眼的小河,却是条条直接决定下游水库的水质。

怀柔区桥梓镇北宅村是个普通村落,从水源保护的角度来说,这个村可不一般。这座位于怀柔水库入库口上游的小村,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北宅小流域内1.2公里河道是否是清水入库。

怀柔区水保工作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治理前,这里河岸坍塌,雨季时,上游来水直接“连泥带汤”就灌进怀柔水库。对北宅小流域进行治理,甚至成了影响南水北调和京密引水渠的大事。

2011年,按“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河道生态治理思路,北宅村河道治理工程开工,采用模拟天然环境的措施和环保材料,建成错落有致的天然护岸,防洪又美观。

流域内1.2公里河道得到修复后,一到夏秋季节,便吸引大量市民到此度假。他们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也给北宅村的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与此同时,村里也建起了自己的养护队,每日巡河保障水环境。

家门口这段河道的重要性本村的乡亲们比谁都清楚。

 

促村庄转型

“卖炭翁”变身国家3A级景区

如今国家3A级景区神泉峡(上图)位于门头沟区炭厂村边上。炭厂村曾专门以生产明清时期皇宫冬季取暖用的木炭为业,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区禁止砍伐树木,烧炭业才逐步退出。

从那时开始,炭厂村就开始了漫长的转型路,从原始的烧炭业到农业林业,再到生态旅游业。打造旅游业,没有好环境怎么行?从2008年开始,门头沟区水保部门联合属地政府,开展了一场以炭厂沟为核心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门头沟水保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先构筑了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通过设置拦护设施、恢复植被、修整梯田、绿化美化、雨洪利用等措施,将污水、垃圾、厕所、沟道、环境五个方面同步治理。如今的神泉峡景区山清水秀、林木繁茂、山高谷深,景区5平方公里内到处是清澈的潺潺溪水,这与炭厂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密不可分。

炭厂村党支部书记邢卫兵告诉记者,通过多年综合治理,炭厂村已经形成了集生态旅游、观光采摘、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生态经济沟道。现在,全村已有几十个民俗旅游户了,村民们开玩笑说:“过去的卖炭翁现在也变成了知名景区的股东了。”

助产业发展

从“无名村”到“示范村”

秋天的平谷山区,一到周末,峪口镇西营村栽种了苹果的村民们就忙活开了。“别看这个村儿小,可真是漂亮,夏天摘桃、秋天摘苹果,成了我们每年的必选动作。”游客吴先生对此赞不绝口。

村里的环境好了,村民的钱包鼓了,临近的村子都羡慕不已。西营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能成为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这还要得益于生态清洁小流域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共同打造。

平谷区水保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峪口镇三白山小流域(下图),流域面积18.18平方公里,截至今年6月,治理面积为15平方公里的三白山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正式完工。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桃、苹果、香椿、梨等经济作物现在是当地三个自然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之前,栽种经济作物的田间多为土质田坎,一下雨,就成了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地”,无形中给农民造成损失。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在田地中砌筑干砌石田坎,降雨的时候能防止土壤随地表径流流走造成水土流失,将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地”变为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实现三保田地,减少农业成本,增加经济作物的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与此同时,水务部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通过铺设节水灌溉设施、修缮排洪沟、提升绿化美化、丰富景观工程等措施,保护了地下水源、节约了土地资源,既让村民过上了宜居的生活,又让游客体验到京郊农村的别样魅力。

 

变旧貌换新

破旧沟道变身乡村水景

这几年,前往房山区大石窝镇下营村(左图)、辛庄村和石窝村郊游的城里市民越来越多了,“为啥来?因为美啊。”游客答得直接,眼前的河水清清、绿草茵茵的如画风景,谁都喜爱。正是高庄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让这些村落的破旧沟道变成了乡村水景。

房山区水务局水保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高庄小流域治理工程涉及大石窝镇的高庄村、下营村、辛庄村和石窝村,治理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为5553人,源于2018年房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

以前,沟道周边以土质道路为主,杂草丛生,有大量弃渣垃圾;岸坡裸露、沟道边坡不稳定,易造成水土流失。通过采取清理沟道、铺设人行步道、栽种植被等多种水土保持措施,在保持水土的同时,为乡村营造如画美景。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保护水土、涵养水源、美化村镇、富裕村民、发展产业……市区水务人坚信,守护绿水青山,才能换来金山银山。他们始终以“安全、生态、洁净、优美、为民”为目标,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只为那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叶晓彦通讯员陈芳孝文

林畅 陈风檩 闫树祥 乔健 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