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国家科技大奖颁奖 赵忠贤曾用自制炉子“玩”出世界纪录

2017-01-10 14:08 编辑:TF008 来源:重庆商报

中共中央、国务院9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张高丽主持大会。

1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右)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左)颁奖。新华社图

上午10时,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

奖励大会开始前,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了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79个项目、7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1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149项;授予5名外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人物链接

赵忠贤 用自制炉子“玩”出世界纪录

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86岁的屠呦呦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捧回红彤彤的奖励证书。

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来,27人先后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中有吴文俊、袁隆平、王选……屠呦呦有三大特别之处:27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奖获得者。屠呦呦成为第一个捧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女科学家。

1930年12月出生的屠呦呦,履历简单:195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这位浙江宁波的女子,成就不凡:她从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素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率先提取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卫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过去20余年间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近年来,ACT年采购量达3亿人份以上。从2000年到2015年,由于采取包括ACT在内的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9日,另一位捧回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是40年磨一剑、领衔发现“液氮温区氮氧物超导电性”和“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

75岁的赵忠贤及团队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集体一等奖,2013年又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赵忠贤身材魁梧,声音洪亮,透着东北人的直爽和幽默:“我就是个普通人,只要大家说‘这个老头还不错’,我就挺高兴。”

生于辽宁的赵忠贤是超导“大玩家”。40多年里,他的团队用自制的炉子或淘来的二手“土炮”,在“不及今天百分之一”的硬件条件下,“玩”出举世瞩目的重大突破,“玩”出临界温度的世界纪录,“玩”出中国高温超导跻身国际前列的科研地位。

赵忠贤1964年从中国科技大学学成,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1987年,赵忠贤及其团队突破被奉为圭臬的40K(约零下233℃)麦克米兰极限,获得液氮温区(约零下196℃)的高温超导体。传统理论崩塌,“北京的赵”崭露头角。团队在2008年合成出绝大多数50K以上铁基超导体,又创造出大块铁基超导体55K的世界纪录。

“你问我遇到困难时怎么想?就像有人打麻将,即使坐得久了挺难受,也还是想打。我就是在享受着科研过程。”赵忠贤风趣地说,“我每天能够看到新的事情,很多人享受不到这种乐趣。再说我们也是经常‘和牌’的。”

 

“活捉”神秘中微子   大亚湾实验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得主揭晓,“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获得殊荣。

这个自然科学领域最受瞩目的奖17年来曾9度空缺,可谓慎之又慎,宁缺毋滥。得奖的大亚湾实验到底是什么?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途中,中国又抵达了哪个位置?

从时间开始的那一刻起,中微子就无处不在,构成了世界的本源,但人类认识它却仅有80余年,还留有许多未解之谜。相关研究在最近28年间已4次斩获诺贝尔奖。可是,中微子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在它的眼里,地球几乎是透明的。因此,虽然每秒钟有亿万个中微子穿过我们的身体,但我们很难发现它的踪影。

中微子有多难捕获?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因为观测中微子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诺奖委员会这么形容他的工作:“相当于在整个撒哈拉沙漠中寻找某一粒特定的沙子。”

这个世界有一些最基本的物理规律,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费尽心血构建起了一个“标准模型”来阐述这些规律。可中微子振荡与这个标准模型并不兼容。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近乎完美的模型是否要推倒重建?一个名为θ13的参数这时候成了焦点,大亚湾实验就是要找出θ13的大小。

找出θ13的大小,就是不仅要“捉住”神秘的中微子,还要让它开口说话,“交代”宇宙的一个终极秘密。2012年3月8日,大亚湾实验拔得头筹:发现了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并精确测量到其振荡概率。这一成果入选《科学》杂志评选的“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并被美国同行誉为“中国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物理学成果”。

截至目前,大亚湾实验已经收获了累累硕果,首次报道测量θ13的文章被引用上千次,成为高能物理研究的经典文献之一。

大亚湾实验的成功使我国的中微子物理研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继续探索中微子未解之谜,将是我国相关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领先的机遇,比如反物质去了哪里。

  拒绝浓缩和兑水

  果蔬汁折桂国家科技进步奖

科技不单是“高大上”的太空遨游,也不仅是“最强大脑”的人工智能,一杯饮料,也可能蕴含突破前沿科技的巨大能量。
9日,依托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果蔬益生菌发酵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6年的坚守,创制了果蔬益生菌发酵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果蔬精深加工迈向新“高地”。

据南昌大学谢明勇教授介绍,市售胡萝卜汁通常为压榨制成,若需远距离运输,则要先行浓缩,运输到消费地兑水,再还原成果蔬汁。“而我们用筛选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益生菌种,加工成为能够远距离传输且实现活菌保存的菌剂,最终通过工业化发酵形成胡萝卜汁产品。这样的果蔬汁在灭菌条件下可常温保质一年。”

不仅如此,通过益生菌发酵生产的胡萝卜汁,β胡萝卜素含量可达到市售产品的10~30倍。谢明勇介绍,纤维含量高的果蔬经过压榨后,为保证口感,往往需要进行去渣处理。而β胡萝卜素属于脂溶性营养物质,在去渣过程中与废渣一同流失。益生菌发酵果蔬汁实现全果打浆发酵,不仅保留了营养素,且不产生废渣,大大减少了污染和浪费。

原标题:赵忠贤屠呦呦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习近平颁奖

 

来源:重庆商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