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以其艳丽的色彩、浓郁的芳香、婀娜多奇的风姿,或与兰、菊、竹并誉为“四君子”, 或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梅花生得娇嫩,既不喜暖,又不喜热,而且还喜欢潮湿,在人们印象中,多盛开于江南,且以杭州孤山、南京梅花山和苏州邓尉山知名。可您知道吗,随着南梅北移工程的多年实践,赏梅不再是江南的专利,也可以是大北京的雅事。就在长城脚下,经历了长达五年的抗寒梅花迁地驯化实验,就有近2000株精选出来的各类品种梅树入土,今年开春就能看到新芽与花苞了。其实北京引种梅花早已有之。快来跟小鲜涨涨姿势吧~

古籍中燕地种植梅花首现元朝
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在《缀耕录》中记载:“初,燕地未有梅花,吴闲闲宗师全节时为嗣师,新从江南移至,护以穹庐,扁(匾)曰‘漱芳亭’。”
吴闲闲,即吴全节,元代著名道士,字成季,号闲闲,酷爱梅花,有“梅花道士”之称。他于至大三年(1310年)赴江南祀茅山及归省双亲,回京时,移植梅花数十株于大都。因大都冬季较为寒冷,梅花不能露地越冬,遂建漱芳亭于齐化门(今朝阳门)外,并设毡帐将梅花植于其中。吴全节所移植的梅花至少有红、白两种,因当时的文人范梈所作《次韵赋吴尊师漱芳亭白、红梅花二首》中对白、红两色梅花均有赞美。同期的另一位诗人张雨在漱芳亭观赏了梅花后,“恍若与西湖故人遇,徘徊既久,不觉熟寝于中”。
此前,史籍中未见北京地区有梅花种植的记载,可以说吴全节移梅进京,开创了燕地种植梅花的先河,故元宫词中有“绕罗亭植红梅百株”,“红梅初发,携尊对酌”之诗句。由此可见,至少在700年前,当时的元大都内已有梅花种植了。

明代梅花在京城多地已有种植
据史料记载,西郊香山碧云寺在万历年间已有梅花栽培了。明代《宛署杂记》收录了御史朱孟震的《游西山诸刹记》,其中就有关于梅花的描述:“万历丁丑(1577年)日近暮,舆夫行不前,促之行,至碧云……循池而出道右,幽洞敞明,贮花树其中,时春已半,盆梅盛开,暗香袭衣袂,玉色灿然,恍惚若罗浮故人,千里会面,又奇矣!”
作为南方人,他对在京西香山一带能看到梅花感到惊奇,并予以“暗香袭衣袂,玉色灿然”的赞誉。随后在《碧云寺山房次日喜雪》中写到:“梅花开未落,相对玉为标。雨声方沥沥,雪意复萧萧。”从诗句的描写来看,当时碧云寺三仙洞(遗迹尚存,位于该寺东侧水泉院)内摆放的盆梅应为白色品种。
天坛里也有梅花栽培,嘉靖年间儒学大师、散文家唐荆川在天坛观赏梅花后,欣然写下《咏天坛梅花》:“名卉来南土,奇葩曜上方。花迟疑避雪,叶早为迎阳。灵液滋玄干,仙云拂素裳。无言恒敛笑,不谢暗飘香。夕伴芝房月,朝承菟苑霜。飞窥玉女镜,舞扑羽人觞。拟结千年实,先呈五出妆。帝羹如可和,持此奉明光。”
此外,明代史料中还有昌平小汤山、北郊满井、西直门外高梁桥极乐寺和丰台草桥等极小范围种植梅花的记述。《京师杂忆》中说“草桥偶见梅树,妖艳而幽芬,别有景观。”《帝京景物略》载:“右安门外南十里桥,方十里,皆泉也……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为业。都人卖花担,每辰千百,散入都门,入春而梅、而山茶、而水仙、而探春。中春而桃李、而海棠……”由此可见在京城众多的初春花木中,梅花开放的最早。

清代梅花多植于宫苑
到了清代,梅花多在宫廷内载种。《圆明园内工则例》记载了圆明园所种植的花木70余种,其中就有梅花。据传康熙皇帝对梅花情有独钟,在畅春园听政时,每到初春之日,总要在他的御案上摆上一两盆梅花,以作“岁朝清供”,独自欣赏。
清乾隆年间在兴建香山静宜园时,曾栽培过梅树。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皇帝在香山观赏梅花后,题写了一首《梅》诗,生动记述了乾隆皇帝在香山试种梅花的过程。其诗曰:“盆梅弃可惜,试种岩之隈。山中气候迟,清和花始开。潇洒五出葩,因缘值我来。羞同桃李芳,雅契泉石材。一树不为少,雪海何为哉。白傅与林翁,假借聊相陪。”
紫禁城内也有梅花种植。乾隆皇帝在《庭梅四声四首》序中称:“北地无梅,有之亦盆植耳。十数年前命于静怡轩庭中植梅二株,冬时设旃棚护之,今已成树。”据传每至冬日,乾隆皇帝便在寝宫内放置多盆梅花。他不仅喜欢梅花,还对梅花大加赞许:“梅花品格最胜,冰姿玉骨,铁干古心,迥非凡卉之匹。”
慈禧太后也独爱梅花,在颐和园的寝宫里,梅花与水仙是她必置的花卉,她还以此为临摹对象,创作了不少山水画。《花乡丰台》中也记述了草桥附近清代已有冬日在暖洞子(暖房)里培育梅花,除送往大内(皇宫)外,也送往海甸(淀)诸多宫苑里,供帝后们观赏的记述。

“南梅北移”渐成新景
梅花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梅花确实是很娇嫩的,既不喜暖,又不喜热,而且还喜欢潮湿,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就是通过对古代文献,包括对有关梅花的诗词的统计,得出中国古代自唐以后气温变低的结论。
梅花“体格”虽然弱些,禁不住大风雪,但抗霜还是有可能的,故而清代诗人袁枚留下“风定竹呈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能抗霜了,再慢慢驯化,就能在北方安家了。北京冬春特有的旱风是影响梅花生长的主要因素。历史上的梅树多是以盆栽的形式,置于温暖的室内。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丰台一带的花农多在春节前将造型优美、含苞待放的梅花用糊了八层纸的保温筐肩挑着进城,送给预定了梅花的文人雅士和宅门大户,并有文人雅士触景生情,吟诗作赋及绘画。当时的北平农事试验场(今北京动物园)和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等地均设有花圃,培育花卉,其中也有梅花种植,“数株种于地上,冬日筑花房以避寒雪”。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北京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南梅北移”的艰苦实践。1957年植物学家陈俊愉调入当时的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一边教学,一边与北京植物园合作,进行梅花引种驯化研究,尝试着把江南的梅花移到北京。三年后,四株幼苗吐出一二十个鲜艳的花蕾。但在朔风寒流的不断袭击下,大部分花蕾被吹干、枯死,到3月底就只剩下两个花骨朵了,不过这两个花蕾终于在1962年4月初怒放了。翌年,开了更多的花,初夏时还结了一个硕大的梅子。两朵梅花度过北国严寒,由此宣告了“南梅北移”的成功。
目前北京市域内的梅花品种已经超过125个,约占中国梅花品种登录总数的32.64%,遍布全市40多个景点景区。

赏梅地点推荐
地址:北京市崇文区崇文门东大街9号、别称东便门角楼。交通:乘特2、25路、29路、39路、43路、44路、59路、434路、713路、820路至东便门站下。

地址:怀柔区渤海镇大榛峪村东交通:公交——乘坐916路快到北大街站下车,转乘h07或h34到马方台站下车步行1.3公里
自驾——走京承高速公路到慕田峪环岛沿项目路牌西行13公里即到

地址:门头沟区雁翅镇雁翅村西100米交通:公交——乘坐892路到雁翅站下车,步行400米
自驾——阜石路进入门头沟区,走京拉线按路牌行驶至雁翅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最新鲜”,还有更多精彩在里面。
来源:微信公众号 北京最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