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在欧洲国家它被称为“厨中之王” 黄桃罐头:甜蜜的负担

2017-06-09 12:00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这些南欧国家常能看到黄桃罐头,餐馆中也常常用它做菜,比如黄桃配鸭胸肉、黄桃做配料的甜点等。至于著名的冰淇淋糖水桃子则是法国厨师、餐馆老板和烹饪作家奥古斯特·埃斯科菲耶(Auguste Escoffier)的发明。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最著名的厨师和烹饪推广者之一,号称“厨中之王”。

作者 周文翰


19世纪末在澳大利亚出生的女高音歌唱家海伦米切尔(Helen Porter Mitchell)在欧洲以内莉·梅尔巴(Nellie Melba)的舞台艺名著称。1892年她在伦敦演出时住在泰晤士河畔的沙威酒店,埃斯科菲耶当时正在酒店内担任厨师长。他在奥尔良公爵为梅尔巴举办的晚宴上上了一道特别的甜点:把半个在沸水中煮过的桃子放在淡香草味糖浆上,配上香草冰淇淋及覆盆子浓汁。后来它就以梅尔巴的名字命名这道甜点,现在各地西餐厅都常见这种做法的甜点,也可以用草莓等替代桃子。

黄桃的视觉效果非常诱人,有一种丰满而甜蜜的感觉,在南欧各国的美食中都占有一定位置。而在中国,我印象中上世纪90年代才吃到过黄桃,之前常见的都是白色瓤的水蜜桃,黄桃并不多见。21世纪以后在超市也能看到从希腊、西班牙进口的黄桃罐头。

桃树原产于中国,后传入印度、中亚、波斯等地,大约在纪元前300年的时候希腊已经种植了水蜜桃, 公元前三世纪的古希腊博物学家提奥夫拉斯图斯(Theophrastus)认为水蜜桃是来自波斯,因此称之为“波斯苹果”。一世纪有罗马文献提到他们从波斯进口水蜜桃吃。可能当时传入的桃子品种不佳,只有比较硬而涩的黄桃品种,导致这种水果并没有在欧洲各地流行开来。直到1650年英国才有了桃树和桃子的记载,1779年才从英国又传入北美。

黄桃在中国也早有记载,据《海录碎事》 记载:“唐贞观中,康居国 (即今新疆北部) 献黄桃,大如鹅卵,其色如金,因呼为金桃。” 据说原产地是中亚,然后向西传入波斯、欧洲。国内外产的黄桃绝大多数都直接做罐头,它的果肉比白瓤的水蜜桃结实和细腻,加工成罐头后不易散架而又比鲜果酥软,外观也鲜明。

与黄桃罐头在南欧地位可以媲美的,是糖水橘子罐头在中国曾经的流行。上世纪50年代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这曾是很多人家期盼的美食。罐头对平民家庭来说还是稀罕的东西,是送礼或者重要节庆才吃的。对小孩子来说,最渴望的是糖水橘子、菠萝这类罐头,不仅有纯熟可爱的水果,还有那慢慢的甜丝丝的糖水。

当时的水果罐头装在宽口玻璃瓶里,黄铁色的盖子很不容易开启。用改锥之类工具撬封口盖的时候不小心就会将玻璃瓶打碎,有的人还会有刀子在盖子中间开个小洞,先把橘子水倒出来喝,然后再打开铁盖吃里面的水果。

上世纪70年代军队大量配给761压缩干粮、午餐肉罐头、糖水菠萝罐头、糖水橘子罐头等,常有军人节省下来带一些回家,和他们家小孩交好的小朋友偶尔也能享受一点口福。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糖水橘子罐头才算是变成了大家都吃得起的东西,这以后人们开始大吃新鲜柑橘,加上对过量摄入糖分的厌恶,这类糖水罐头就不怎么流行了。

糖水水果罐头在日本、欧美也有少部分人喜欢,觉得是特别的风味,中国一些地方至今还在出口这类罐头。我曾经参观过制作糖水橘子罐头的工厂,为了外观上的整齐好看,首先需要在厂房外面就筛选出大小符合标准的橘子,然后焯水使橘子皮膨胀起来以便剥皮,再通过专用入口放到传送设备上送进厂房,工人们剥掉皮、分开瓣,再放入水槽中将橘子瓣外面的那些薄皮溶解掉, 挑选未破裂的橘子瓣装入罐头瓶中,然后在罐中注入由高纯度的白砂糖熬制而成的糖浆,封上盖经过高温杀菌就好了。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