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揭秘山魈到底是什么样的? 只有一只脚跳跃前行

2017-07-21 12:00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古人认为山魈是木石之怪,藏在山间作祟。山魈通常只有一只脚,跳跃前行,形状则像人,浑身生满毛发,它的行迹隐匿于山石及莽林之间,偶尔现身之时,便作怪相,用一只脚蹦跳着前行,足以使往来的行客踌躇不敢前。

作者 盛文强


山魈的身世复杂而又古老,其原型可以追溯到《山海经》里的枭阳,《山海经·海内南经》载:“枭阳国在北朐之西,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则笑。”这里提到的枭阳样子像人,嘴唇长可遮过额头,浑身黑毛,脚掌朝后,披头散发,手执竹筒。这类妖怪喜欢抓人,抓到人后便仰天长笑,大笑之时,长唇翻转,盖住了额头,直到笑够了,才开始吃人,可见,枭阳是伤人性命的山中精怪。枭与魈同音,或是其流传中的化身。

山魈的化身众多,三国时代孙吴的学者韦昭的《国语注》:“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缲。或言独足魍魉,山精,好学人声而迷惑人也。富阳有之,人面猴身,能言。”山缲即山魈,在这里,山魈又与独脚夔兽互渗,世传夔是独脚怪兽,有牛形、龙形和猴形三种,其中猴形者便是山魈。神话学家袁珂认为,猴形的山魈后来成为孙悟空的原型之一,可见神话故事增殖的一条秘密途径,神通在山魈身上无限叠加,派生出新的。乾隆本《黔阳县志》则认为楚人奉祀的三霄圣母之类俗神,即是山魈的音转。山魈的身份因帝国时空的广袤而愈发混沌,这也可看做是山魈的神通——它在极力隐藏自己的身份,若想一窥其行踪,便立刻陷入迷雾。

祖冲之《述异记》里记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山魈故事。说的是富阳有一王姓渔夫在河里预先设置了蟹笼来捕蟹,早晨去看蟹笼,发现蟹笼总是被一根二尺多长的木头撞开栅栏,蟹都从豁口处跑光了,这种怪事一连出现三次,渔夫认为这根木头是妖怪,就把木头装进蟹笼里,要拿回家将其烧掉。原来这块木头正是山魈所变。出奇的是,以山魈的神通,居然被困在蟹笼里,难以冲破竹篾编织的笼子,蟹笼在这里被赋予了某种镇压邪祟的神异属性。当山魈在蟹笼中现出原形,向渔夫求饶,并自陈“我性嗜蟹”,希求渔夫宽宥,而渔夫不为所动,问渔夫的名字,渔夫置之不理,据说山魈知道人的名字之后,会通过唤取名姓致人昏迷,而这个机智的渔民选择了默不作声,回到家之后,山魈就被渔夫填在灶里烧死了,人在故事里战胜了山魈。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也写到了书生遇山魈的故事。书生在山寺中读书,夜间忽有不速之客造访,是个庞然大物,“面似老瓜皮色,目光睒闪,绕室四顾,张巨口如盆,齿疏疏长三寸许,舌动喉鸣,呵喇之声,响连四壁”,书生用刀刺怪物的腹部,却不能刺入,怪物深处利爪,所幸只抓走了书生的棉被,这只怪物就是山魈,惊魂初定之时,书生开启窗格,但见松涛翻滚,山如铁脊,只有月光朗照,山林之间白茫茫一片,而山魈早已不见踪影。

山魈自山林间出现,又消失在山林中。可以想见,古时林木茂密,山林被动物占据,博物之君子,也难一一指认,彼时的妖怪多是对未知动物的想象,所谓“北方多狐媚,南方多山魈”,妖祟的地域分野,也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北方干燥,多土丘,则狐多,南方湿润,丛林葳蕤,则有山魈出没。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山魈即是猿猴之类,甚至有一种原产非洲的猴子也被命名为山魈,它们是最为凶悍的灵长类,能和狮子搏斗,而它们红蓝相间的花脸形同鬼魅,又能发出像人一样的笑声,与我们古代传统中的山魈极为相近。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狌狌、狒狒等动物,也是山魈的亚种,比如《礼记》曰:“狌狌能言,不离走兽。”狌狌也即猩猩,《尔雅》载:“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这些灵长类动物与人形相近,于野外猝然相遇之时,带来的恐慌是极为猛烈的,它们来自未知的世界,又多是面目可憎,在秘传的故事中,它们还有吃人的恶癖,这些都为山魈故事提供了现实基础。博物学的缺失之处,正是神话登场之时。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似乎隐隐触碰到了山魈的博物学边界,他认为山魈“非鬼非魅,乃自一种类,介乎人物之间者也”,只不过囿于见知,他也未能完全区分物种之间的差异,但这种推测却是合理的。

山魈故事在民间还有代际传递,从祖辈流传下来的故事,正是古代神话的孑遗,这些口头讲述形成了集体记忆,甚至左右着民族文化心理。时至今日,还可以听到山魈的故事模型,比如湖北神农架的野人传说,有众多目击者声称亲眼见到野人的形迹。云南则有“独脚五郎”的传说,即是独脚山魈的后身。喜马拉雅山麓的大脚雪人传说,也是其流风所致。这些新式的山魈样本仿佛从古代走来,它们难以融入科学理性的时代,显得不合时宜。

古代妖怪的神性渐失,这些新式的山魈,人们更愿把它们看作是特殊的猿类,山魈一族的源流未断,只不过它们的神通不再,地盘也越来越小,仅存的几处深山老林还有其踪迹,藏身之处极为隐秘,难以寻找。放眼红尘之内,到处都被它们的灵长类近亲所占据。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