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本草中国》,探寻灵芝采药人的传奇“年华”
去年5月20日,一部可与《舌尖上的中国》媲美的国内大型中医药纪录大片《本草中国》,一经播出就创造了收视奇迹,而且还在豆瓣,收获了8.4的高分!今年9月11日,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本草中国》于CCTV2财经频道三登央视。
这部纪录片用镜头记录了代代相传的中药炮制工艺, 引领了无数观众,于重山绝壁、蓝天碧海、市井闹市之间,寻找那些传说中令人青春永驻、轻身延年的灵丹妙药。剧中涉及到的“救命仙草”——灵芝,其取景拍摄地就在灵芝国家、国际标准制定单位——仙芝楼,就在位于武夷山脉森林深处的仙芝楼灵芝基地。
父子传承间 古法与现代“握手言和”
对于绝大多数的药人来说,中药的采摘、炮制几乎是一项世代相传的手艺,“子承父业”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不过,福建武夷山的邓桂廷父子,却因为“灵芝”而心生隔阂。
灵芝,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吉祥长寿的图腾,被赋予了起死回生的灵性,引得一代代采药人走进丛林深处苦苦寻觅。邓桂庭,就是这样一个采药人。
据邓桂廷介绍,野生灵芝几乎可遇不可求,见过它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几乎“全凭运气”。不仅如此,深山之中,危机四伏,这让采摘灵芝更加不易。
“曾经碰到过一条蛇,盘在灵芝脚下面,蛇头搭在灵芝的柄干上面,顿时感觉雾气升腾,很凶险。”邓桂廷回忆说。与父亲想法不同,儿子邓忠贵大学毕业以后,选择留在县城研究人工种植灵芝。
“野生灵芝,已经到了被神话的高度,能亲眼见过的人少之又少。而我们人工栽培的话,技术完全可行,也能做到最好的时机把控。”
最后,灵芝的古法采摘和现代养殖最终“握手言和”,邓桂庭答应尝试人工种植灵芝。
野生灵芝PK人工灵芝 揭灵芝背后的真相
一提起灵芝,绝大部分人往往跟邓桂庭的想法一样,还是野生灵芝好。野生灵芝之所以神秘又珍贵,就是因为它的神奇功效和稀有。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灵芝的品质受土壤、空气、水源、气候、生长周期等各方面的制约。野生灵芝多在幼苗时便被虫驻,且易感染霉菌,生长环境、生长周期无法确定,营养价值也难以辨别。野生灵芝也无法掌握合适的采摘时间,只要它生长出来,被人发现后不管大小成熟与否就被采了,所含药物成分大大降低;
如果在成熟期未采摘,生长三年后有效成分就会老化变质,子实体木质化,药理活性就会消失。同时,野生灵芝的孢子粉——灵芝的精华部分,也难以留存。
野生灵芝无遮盖,即使在成熟期弹射出来,由于孢子粉极细小,风吹雨淋也就消失了。另外,野生灵芝在野外有可能因霉变而失去药用价值。
药品和保健食品均要求安全、有效、质量可控,野生灵芝很难保证来源、种类和质量的一致性,生产出的药品或保健品质量也难以保证。
仙芝楼仿野生种植“有机可控的”好灵芝
《本草中国•年华》中的邓忠贵引以为豪的灵芝种植事业,就在中国灵芝十大品牌之一的仙芝楼。这里是联合国认可的“食药用菌种植加工技术示范基地”,也是中国医学科学院授予的“太空灵芝栽培与深加工研究示范基地”。
早在2005年国家出台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之前,仙芝楼就已经开创了灵芝的“仿野生有机栽培技术”。除了基地选址远离污染,还采用天然原木为栽培基质,仿灵芝野生的生长状况培育,合理设定温度、水分、空气、养分、湿度、光照等最适宜生长条件,保证其按自然规律生长。
同时,仙芝楼坚持“两作三休,一木一芝”,即一截椴木只允许生长一朵灵芝,一块土地在两年轮作后需要自然荒废三年才能再次使用,全程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和生产素,并连续十一年通过中、美、日、欧盟有机认证,确保产品绿色安全,纯天然。
秉承匠心,仙芝楼将中国灵芝推向全球
《本草中国》在中宣部对外推广局的大力协助下,今年播出了第一季国际版,完成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而仙芝楼跟上脚步,积极筹办了灵芝国际大会、国际灵芝文化节、灵芝音乐会等,并承担制定灵芝国际商务标准制定工作,为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制定标准。
目前,仙芝楼灵芝孢子油、破壁孢子粉等灵芝产品已远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屡次在世界级博览会获奖,如1999昆明世博会福建特色产品金奖、2002上海世博会福建馆指定保健礼品、2010年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2011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
相信随着《本草中国》的再次热播,更多中医药文化瑰宝将得以挖掘与传承,而作为中国有机灵芝文化的先行者,仙芝楼将继续致力于中国千年灵芝养生文化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将仙芝楼打造成全球性的民族品牌。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本内容为广告,由上海源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放。本篇文章在于传递广告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沟通、投诉的单位及个人,请与上海源仪方面联系。联系邮箱:2352425680@qq.com。
新视觉·新媒体
北晚新视觉微博
北晚新视觉手机版
北京晚报APP
北晚新视觉微信
新视觉影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