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服务 > 健康

关爱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不可怕 早防早治是关键

2017-09-21 20:52 编辑:admin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

2017年9月21日讯,“我国目前有近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患者,由于病程长、致残率高,不仅严重损害中老年人生活质量,其高额的医疗及护理费用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在由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和上海日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华山)、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协办的“为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中国解决方案”专家研讨会暨阿尔茨海默病日健康科普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希灿指出。

2017年9月21日是世界老年痴呆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张世平女士,中国医师协会名誉会长、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希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周俭教授,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会长王军等近百位国内神经内科顶级专家及主流媒体参加会议,携手呼吁全社会关注我国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研讨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国解决方案,期待国家早日出台相关整体规划和研发指南。会上,日馨生物宣布国家一类新药BT-1的Ⅱ期临床试验正式启动。

我国千万老年痴呆患者缺乏有效药物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俗称老年性痴呆,是一种隐匿起病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AD的早期表现,就像小偷悄悄“偷”走人的记忆和思考的能力,直至慢慢变得不认识一起共同生活的亲人。到发病后期,病人逐渐丧失判断、定位、言语、吞咽、行走等基本生活能力,不再能独立自理生活,直至完全依赖他人。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截止2012年,全球已有超过3600万AD患者,到2050年AD患者人数将超过1亿3千万,中国已有超过1000万痴呆患者,AD给全球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根据WHO统计报告介绍,2015年全球以AD为主的痴呆消耗医疗等相关费用超过8000亿美元,占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GDP)的1%以上。

遗憾的是,如今仍然缺乏有效预防和阻止AD发生和疾病进展的药物治疗手段。唐希灿院士表示,目前临床使用的药物仅为对症处理、短时间减轻A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等症状,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石杉碱甲、多奈哌齐、利凡斯的明)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 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等。

面对巨大的危机和潜在的市场机遇,发达国家、国际组织和企业纷纷增加研发和资金投入,以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早期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

据了解,澳大利亚卫生部曾制定2000~2006年针对痴呆的国家行动框架;法国卫生部在2008年就发布“AD及相关疾病计划(2008~2012)”;英国卫生部于2009年发布国家痴呆症战略;欧盟委员会也早在2009年就通过一项针对神经变性病、特别是AD重点预防、诊断、治疗和研究的综合规划决议,并发布《AD及其他痴呆症行动计划》;2011年,原美国国家总统奥巴马先生签署了“解决AD国家计划(National Plan for addressing Alzheimer's Disease)”,吹响了攻克AD的最强号角。

各大药企AD药物研发遭遇滑铁卢

面对高达数千亿美元的AD市场,加快防治AD 新药的研发成为中国、国际上一个急迫的重大课题。十几年来,尽管国际社会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依据国际流行的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tau蛋白假说等开展多途径的防治AD新药研发,均铩羽而归。

根据美国制药商协会2013年发布的《阿尔茨海默病报告》,从1998到2011年,药物研发商已取消或终止101个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临床开发,2003年前只有3种药物上市,且仅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症状治疗,药物研发成功失败比为1:34,失败率高达98%。

迄今为止,涉及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所有关键节点的新药研发均在临床试验关键阶段惨遭失败,包括减少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的疫苗和抗体类药物、抑制脑内β-淀粉样蛋白产生的β和γ-分泌酶抑制剂、抑制β-淀粉样蛋白异常聚集和神经毒性药物等。

更为令人费解的是,针对β-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的疫苗、抗体和抑制剂等药物虽然能有效减少AD病人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但却不能阻止AD疾病的进展,甚至在痴呆前预防用药也不能有效阻止AD的发生。此外,国际学术界曾给予厚望的抑制tau蛋白异常聚集的药物也在III期临床试验失败。

国内首个AD一类新药有望“弯道超车”

国际大规模临床研究失败的重重教训,促使业界从更为广泛的视角重新思考AD的发病机制、防治策略,寻找防治AD的新靶标,一项新的学术假说药物研究应运而生。

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和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基金等多重资助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博士生导师、上海日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馨生物)首席科学家钟春玖教授基于临床结合基础的长期研究,在国际上开创性地提出AD的 “膜衰老和能量代谢障碍假说”,指出AD是膜衰老诱发硫胺素代谢异常,进而导致脑能量(糖)代谢障碍和诱发多级联病理生理反应参与的复杂疾病,必须通过改善脑能量(糖)代谢并阻止诱发多级连病理生理反应才有可能预防和阻止AD的发生、发展。西方学术界的单一作用机制药物难以延缓或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

基于上述学术假说,日馨生物在国际上首次开创通过调制脑葡萄糖代谢和阻止多级联病理生理反应防治AD新策略的第一个国家一类(化学类)新药BT-1,于2016年获国家新药临床批文,目前已完成I期临床安全性研究并即将开展全国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

据了解,该新药已先期于2016年在美国开展II期临床研究,先后获中国发明专利、美国和欧盟发明专利等授权保护,部分成果已在《BRAIN》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先期在部分AD患者开放性临床观察中发现,该药能长期(超过18个月)有效稳定、甚至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状态。虽然被观察患者脑内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仍然在显著增加,但初步结果暗示,AD患者脑功能状态可能与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不相关联,为进一步研发奠定了初步临床基础。

国际社会防治AD新药研究的连续性失败,给中国提供了诸多可以总结的、有价值的教训和巨大机遇。自2015年我国推行药品审评审批改革以来,国家连续密集出台一系列鼓励药品创新的利好政策,国内AD领域相关研究有望实现弯道超车,促进健康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早日建成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不过,截至目前,中国还缺乏有关AD及相关研究的整体规划,专家呼吁国家和有关部门、地方政府早日出台AD相关疾病研究规划和研发指南,筹建集卫生康复、公众参与等为一体的AD及其相关疾病国家综合防控体系,覆盖AD患者疾病监控、诊断、治疗、康复、教育等各方面服务。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赵喜斌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